>>首页
千峰竞秀领风骚——四明山革命老区开发纪实

  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迅速改变了浙东四明山革命老区的面貌。现在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红枫之乡”、“中国灯具之乡”、“浙东旅游之乡”。人民生活从1984年人均年收入的212元,到2002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909元,增长13.7倍。

  红枫之乡

  云水苍苍,绿海茫茫,车行在九曲十八弯的四明山盘山公路上,窗前不时掠过一片片艳红的红枫。改革开放以来,四明山人上下求索,苦苦地寻找着致富的门路,他们曾追随其他地方,栽种过五针松、板栗、杉木、青梅、雷竹等,却由于气候、市场等多种原因未能成功。可谁也没想到,他们随手栽在房前屋后的一棵小红枫却铺就了他们的致富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地纷纷推进城市化进程,花木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四明山农民敏锐地感觉到,正在忙着栽草种树的城市绿化中似乎还缺少一点艳丽的红色。四季常红的红枫不就是这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吗?他们紧紧抓住机遇,以先发优势,掘出了红枫市场的“第一桶金”,内建基地,外联市场,使四明山成为了“中国红枫之乡”。

  这几年,四明山镇的红枫每年以3500亩的速度扩张,目前全镇的红枫栽种面积已达到了23000亩,去年四明山红枫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3500万元,人均净增收2000多元。现在这个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红枫,有些农民还跑到了安徽、绍兴、宁波和邻近乡镇租赁土地1400多亩,异地发展红枫种植基地。红枫产业的迅速崛起,也促进了农民的专业分工合作,全镇120多人的红枫销售队伍,活跃在江苏、上海、天津和浙江省内的各个花木市场中,把四明山的红枫栽种在了上海浦东世纪大道、苏州园林、杭州西子湖畔,全国目前栽种的红枫中有70%以上都来自四明山。同时,四明山农民还通过互联网,把红枫漂洋过海销售到了荷兰、新加坡和加拿大。

  为了使红枫产业注入科技含量,他们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红枫研究所”,并成功地从日本、挪威等地引进了20多种红枫,使全镇的红枫品种达到了40多种,占全世界红枫品种的五分之一。

  靠种红枫致富的四明山人对这种槭类植物充满了感情。一位红枫销售员结婚,小两口一商量,把婚期定在了5月15日红枫节。那天,他还请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挂在新房里:芝麻开花节节高,枫叶映山样样红。

  誉满全球的灯具

  华灯初上时分,要是徜徉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漫步在长安街,走在三峡工地的大道上,你一定会被这里千姿百态的灯具所吸引。你可能不会想到,这里的许多灯具出自四明山区的一个小镇——梁弄。去年,年销售产值达到了20亿元,赢来了“中国灯具之乡”的美名。

  梁弄灯具产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一家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横向联营。当时,余姚市建筑灯具厂与上海燎原灯具厂联营兴办了燎原灯具厂余姚分厂。1994年,这家企业又转制成为股份合作公司——宁波燎原灯具总公司。经过几年艰苦创业,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光学实验室,在刚引进的世界一流生产线上,每三分钟就可制造出一根价值几千元的灯杆,企业年销售达到了4亿多元,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室外照明灯具制造企业。在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老区人民以敏锐的目光,抓住了近年来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办起了500余家灯具生产企业,把20多个系列700多种灯具产品销售到了国内外市场。

  何永明是高南村党总支书记,他父亲是位老游击队员,几年前,他当选村支书后,立志带领群众致富。他办起了全村第一家灯具厂后,带动村民办起了40多家大小灯具厂,使村民的人均收入增加到了4500多元。

  为了实现梁弄灯具产业的供产销一条龙,现在全镇已有2000多名梁弄销售员走出山区,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1400多家灯具销售点。从新疆乌鲁木齐到海南三亚,都留下了梁弄灯具销售员的足迹。老区人民还利用先进的网上销售手段,把灯具生意做到了国际市场。近年来,这里的1O多家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把灯具销售到了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到5亿元。

  “中国灯具之乡”的金字招牌不仅吸引了200名外地中高级人才,也吸引了外地灯具企业来这里投资创业,连世界最著名的老牌灯具企业——美国GE照明公司也慕名来到了梁弄,准备合作。

  北京和上海分别成功申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喜讯传到梁弄,市场触觉灵敏的梁弄人看到了灯具行业的又一个巨大市场。消息传来几天后,梁弄人就已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灯具销售办事处,与有关部门开展了洽谈。梁弄人自豪地说:“几年后,我们不仅要去看奥运会、世博会,还要去看看梁弄人专门为奥运会和世博会制造的灯具。”

  浙东旅游之乡

  四明山老区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说文化资源,这里一是有曾作为“浙东延安”的红色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所留下的几十处革命遗址;二是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穿过整个四明山区,李白、陆龟蒙、孟郊、刘长卿都曾留下了足迹和诗句。说生态资源,四明山有三千顷高山平湖,十万亩苍翠森林,是宁波乃至浙东的巨大绿肺。

  如何把旅游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关键是开好路,引水、引电上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区修建了78条共231公里扶贫公路,实现了老区村村通公路;修筑了67座山区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365千瓦,每年直接经济收入1183万元;实施了老区饮水工程计划,140个村新建和改建了自来水。这都为兴建旅游产业,开辟“红色之旅”和“绿色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弄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都曾设立在这里,被民政部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几年,他们投入巨资对浙东区党委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等8个革命遗址进行了修缮,收集和展出了大量的革命文物,编写了革命故事集,大力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每到双休日,就有不少来自余姚、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的旅行团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旅游,感受革命文化。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日前后的半个月时间中,“红色之旅”就为这个小镇迎来了10万人次的客人。

  山高林密,碧水古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还造就了四明山的“绿色之旅”。题在大岚镇境内有一处由宋徽宗所题的“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两年前,大岚镇依托这一优势,从上海成功引进了一家企业,投资1200万元建设景区。这颗藏在山中千百年的“明珠”一经开发,就闪现出了迷人的光泽和市场价值。这里每年接待了游客2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300余万元,当地群众增收160多万元。老区人民还充分利用这里森林保护好、海拔高、常年气温比山下低5摄氏度的优势,建成了5个避暑山庄。如今,每到夏季,来四明山这个“天然氧吧”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去年来四明山区旅游的人数激增,实现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一批批曾在四明山浴血奋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阔别60多年后重返这里,目睹老区面貌的巨大变化,抚今追昔,无不欣喜万分。当年被他们称为“小鬼”的交通员姜炳,已经70多岁了。他兴奋地把当地群众编的一首描述山区变化的顺口溜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来访的老战士:车到村头,水到灶头,有线电视进床头,程控电话通全球,网上生意有赚头,阿拉生活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