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树》(601期) 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与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 播出时间: 7月10日(周日)上午10:10分首播 7月12日(周二)上午10:10分重播
观众朋友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今年89岁的丛远宽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1928年,丛远宽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一户贫农家庭,9岁那年,他亲眼目睹日军的烧杀抢掠给家乡带来的巨大灾难。1941年,不满13岁的他虚报两岁年龄,参加了新四军薛窑区游击队,当上了一名小小侦察兵,从此,他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43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关键一年,对15岁的丛远宽而言,也是他战斗生涯中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从一名小小侦察员正式调入战斗部队。这次的调动,不仅是一次身份的变换,更是由此踏上战斗英雄的勇敢之路。
有一天,游击队队长把丛远宽叫去,问他敢不敢独自到敌人据点摸情况。虽然毫无思想准备,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丛远宽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丛远宽从小家境贫寒,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的时候,他经常会挖些野菜和当地特产到敌人的据点去换钱。无论是日军据点分布情况还是当地的地形地貌,他基本上了然于胸。 队长交给的任务虽然简单,但也不能蛮干。丛远宽灵机一动,决定扮成卖菜的农民,去离家只有3里路的新生港菜市场打探消息。 很快,便有一个伪军部队的男子前来问价。丛远宽便故意压低价格,吸引对方。一番攀谈,丛远宽打探到,眼前的这个男子,原来是据点里伪军的司务长。 因为长得瘦下,司务长便有意欺负丛远宽,让他帮着一起送菜到据点。在丛远宽的刻意讨好下,这位司务长慢慢放松了警惕,并不断自吹自擂了起来。当听说丛远宽最害怕凶神恶煞的皇军之后,司务长开始夸耀起自己与皇军的关系,并在不经意间,说漏了明天日军将要换防的绝密信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丛远宽开始留心起司务长买菜的份量,很快,他便估算出了日军换防的人数。 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得到了准确情报的游击队决定选择在杨庄进行埋伏。这里,不仅是换防日军的必经之路,还有高粱地做为绝佳的隐蔽场所。第二天一大早,游击队便悄悄的开赴杨庄。 这次伏击战的胜利,不仅成功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对据点的日军也起到了震慑作用。丛远宽这次出色的表现,也为他赢得了“战斗模范”的荣誉称号,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受到如此重大的荣誉表彰。 战争的磨砺,让丛远宽快速成长起来。到了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丛远宽参军短短四年,已经从当初懵懵懂懂的新兵蛋子成长为部队里多次受表彰的优秀战士。 还是在1945年,由于部分侵华日军尚未接到投降命令,仍然选择负隅顽抗。敌占区的新四军、八路军开始联合作战,中央军委下令,立即收复失地,攻打泰兴城。 泰兴古城,城高水急,易守难攻。部队接连攻打了两天,伤亡严重,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听到这个消息,因为发高烧在后方休养的丛远宽心急如焚,主动要求参加战斗,第三天一早,他就跟着炊事班上了前线,还自告奋勇担任了突击队队长。 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丛远宽带领着这支15人的突击分队迅速出发。闯过一路枪林弹雨来到城下,护城河中湍急的河水让突击队员损失极大。 在丛远宽的运筹帷幄下,突击队迅速登上了城墙,打退了守城的伪军,攻下了泰兴城。而这一仗,是丛远宽参加抗战的最后一战。 虽然胜利是喜悦的,虽然他荣获“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15人的突击分队最后只剩7个人活着回来。看着这些往日里亲密无间的战友跌倒在战场上再也没能站起来,年仅17岁的丛远宽无法忍受这样的打击,回来后痛哭了好几天。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眼前这位开朗乐观的老者曾是一位饱受战争创伤折磨的伤残军人。这些长短不一、或深或浅的伤疤,是战争留给他的印记,也是展现他一生革命征程最鲜活的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