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温家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①]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②]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指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胡锦涛强调指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③]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营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为此,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④]
第三,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胡锦涛强调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⑤]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党和国家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个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七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胡锦涛强调指出:“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⑥]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5年已经达到2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4%,人均仅1700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温家宝对此作出了阐释,指出:“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⑧]实现这一目标意义深远,任务艰巨。
需要明确的是,中央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温家宝指出:“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⑨]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所以,一定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⑩]就是说,一定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2)坚持“七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七个统筹”。开始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除坚持“五个统筹”外,又增加了“两个统筹”,即“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11]这样就成了“七个统筹”。
“七个统筹”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胡锦涛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12]因此,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13]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14]我国人口众多,总体上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所以,胡锦涛强调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15]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温家宝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敢于扩大开放,又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扩大开放中注意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16]
此外,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看,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十分重要。总之,“七个统筹”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七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7]他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18]
1.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共中央要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胡锦涛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19]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制定科学的奋斗目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断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蓬勃生机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分析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20]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总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1]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二,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22]
注释:
[1][2][4][5][6]【9][10][13][16】《十六人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第768、850、371、372、851、761、484、765、767-768页。
[3】【8][12_】[15][17][19][20]《十入人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
第1091、1049、62、69-70、61、1090、1090页。
[7][2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山版社2006/]
版,第31、17页。
[11】【14J[18][2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人会文什汇编》,人l弋出版社2007年版
第】6、1 5—1 6、1 8、12页。
(作者:孙道同,男,汉,第二军医大学政教室教授,
郭秋琴,女,汉,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①]
[⑥]
[⑦]
[⑧]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8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第1091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1页。
[2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9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1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4页。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5页。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70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7-768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0页。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0页。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2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