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第一期会员骨干培训专辑 >> 正 文
口述历史的基本概念
      日期:2012-11-22 15:21:48      

陈挥

image

  近年来,口述历史越来越成为一个常见的名词,冠以口述历史的出版物也纷纷出现。同时,一些电视台也开设了口述历史或与之相类似的节目。一时间,口述历史成了备受人们青睐,似乎人人都可以谈上一谈的热门话题,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这种情况使得口述历史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所熟悉,但同时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历史学者,对口述历史的相关概念仍然存在着模糊认识。

  

  一、什么是口述史?

  1.口述资料与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是否等同于口述史料

  历史的亲历者或知情者用口述的方式来表达、叙述历史,所得信息可称为“口述史料”

  历史研究者收集口述资料,并利用这些口述史料进行学术研究,可称为“口述史学”。

  可见,二者的关系:口述史学是基于口述资料,并对口述资料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2.如何定位口述史?

  (1)继续作为一种史料?

  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历史,传递历史信息,保存历史记忆,在各民族的早期是很普遍的事。“远古时代,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便把祖辈们的光辉业绩和他们自己与天奋斗,与人奋斗的事迹,辗转复述,传给后世。这些口头传说便成为历史学的最初形态。”

  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就是最早的口述史料。

  早期的历史学家,特别是编年史家,他们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于口述材料,他们收集口述资料并进行整理,从中获取一些历史的片段或补充,我们可以把这种初加工称为“口述历史的早期形态”。

  司马迁为写《史记》,“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阮湘,北涉汉泅”,其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西方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进行了长时间的漫游,其足迹远达亚、非、欧,当时所能认识的整个世界,他每到一处,活动之一就是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努力搜集各类历史故事,这为其以后的历史著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文献档案史料一样,口述史料有的真实的反映了历史,有的歪曲的反映了历史。那就要进行考辨了。

  (2)作为一门新兴的史学门类?

  现在有观点认为,历史当事人对历史的回忆本身就是对历史的诠释与再造,这本身就值得研究。这也是口述史学研究的特色所在。

  这就是当前史学界的前沿话题之一,关于历史记忆、或者说是对历史诠释的研究。

  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但要使它成气候,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3)作为一种史学研究的工具、方法(一种对传统史学,特别是史料的补充)?

  当前而言,将口述史研究作为一种工具方法,来补充传统史学研究可能忽略的东西,可能是更为符合现实的。

  

  二、口述资料和口述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口述史料所反映的内容分为两方面:

  一是再现与印证历史的史料,它要求必须客观真实的反映历史真实,剔除其中虚假、不实的成分;

  二是人们的历史记忆。

  这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反映历史事实的口述史料侧重于记载的客观性、真实性;反映历史记忆的口述史料则应侧重于“从历史记忆、社会意识、文化观念上对它加以利用,去理解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历史记忆的政治环境或文化环境等。”

  比如关于抗日战争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战后遗留问题如日军暴行、慰安妇、毒气受害者、劳工等被日本侵略者蓄意掩盖的罪恶历史之所以能逐渐清晰的呈现于世人的眼前,正是由于这种口述史料逐渐被发掘的结果。

  2.口述资料的形态:

  口授的回忆录。口授的回忆录是历史当事人自己口授,别人记录、整理的。它是历史研究者常用的史料之一。访问现在仍然健在的一些重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亲闻者、亲见者,请他们口述过去的历史,从而搜集与保存史料,是现代口述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1959年以来,全国政协及各级地方政协纷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经历各次历史事件的老人撰写革命回忆录,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而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访谈录。访谈录是口述史料的搜集者即访谈者主动的对历史事件的经历者、亲见者、亲闻者访谈的文字记录,有的学者称之为调查记。口述者口头叙述过去的历史,访谈者以文字形式做记录,因而访谈录是口述者与访谈者合作的结果。因为这类史料也是口述者回忆的结果,因而有的学者把它归于回忆录的范畴。访谈录也包括在访谈时首先以录音、影象形式存在的,但又被转换成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史料。

  影音制品。当今学者一般认为口述史料的现代性就体现在搜集它们时现代科技工具的使用上。现代意义的口述史料首先以录音制品或影像制品的形式存在,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史料可以被整理成文字,被整理成文字的应当属于访谈录;但有的仍然以录音、影像的形式存在。这类史料主要是会议以及其它活动的现场录音以及人物的专访录音。这类史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原本本的保存了原始的记录,使得有据可查,避免了传统口述史料在流传过程中可能逐渐失真的缺陷。现在国外的口述历史学者普遍认可的口述史料就是这类以录音,影像形式存在的史料。和国内学者比起来,国外学者所认为的口述史料的类型是比较单一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们对口述历史所下的定义中看出来,他们认为口述历史是离不开现代录音、影像工具的。

  3.基于口述资料的口述史研究有何作用:

  (1)佐证、完善文献档案史料,补充史料的不足,即补史、证史。

  口述史料可以用来印证文献档案史料的准确与否,也可以补充、完善文献档案史料的记载。文献档案史料可能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有不准确、有出入的地方。借助于历史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人们可以纠正文献档案史料记载的不准确、有出入的地方,使其更客观,更准确。在一些传统文献档案很少甚至没有记载的领域,或一些文献档案还没有解秘或者仍然是禁区的领域,口述史料可以补充研究中的史料不足。例如,由于紧张的情形,残酷的斗争环境,长征没有留下什么材料,但通过长征幸存者的回忆与口述,我们得以窥见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画卷。

  口述史学不但开阔了历史研究者的眼光,保存史料,而且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例如,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的慰安妇问题、劳工问题等进入历史学研究的领域,就得益于口述史料。口述史料使这些被人为有意掩盖的历史得以重现天日。这些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它可以改变历史学者只重视文献资料的倾向,使他们深入现实之中,直接倾听来自人民的呼声;它促使历史学者要提高自己的技艺,学会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2)为历史研究提供多元的历史视角。

  古往今来,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以文献资料的形式记载或充分的记载,特别是由于传统史学只关注政治、军事等,只关注社会上层精英,而广阔的普通社会生活以及平民百姓很少被记载。口述历史可以补偿传统文献的不足,使我们得以接触被边缘化的历史。在这些没有被记载或未被充分记载的社会生活、历史画卷中有很多为现在的研究者所重视。在事后进行主动补救的方法就是访问那些当事者和知情者,搜集口述史料,填补文献档案记载的空白与不足,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较为全面的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借助于反映历史记忆的口述史料,我们可以从历史记忆、社会意识、文化观念上对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进行解读。由于口述历史要求口述者亲历过去的事件,即时性强烈,因而口述史料在现当代历史研究中比较常用。

  (3)观念史的研究。

  4.口述史研究的特点:

  (1)生动性。

  口述史料是通过口述者个人的口头叙述获得并加以保存的,往往为第一手资料,因而与无声的文献档案比较起来,具有鲜明的生动性。特别是以录音、影像形式存在的史料,使人们可以通过直观的“听”来了解历史。这种生动性使得历史不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历史也可以是鲜活的、明快的、生动的。这增加了历史的趣味性与可读性,有利于历史学科的通俗化,可以使历史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走向广大的人民大众。反映历史记忆的口述史料则可以生动的反映人民群众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生动的反映他们的历史意识是怎样形成的。

  (2)社会性。

  口述史学的社会性也可以说成是平民性、大众性。传统的史料主要记载的是社会上层精英人物的言行,以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经济等大事件,下层民众及其生活在传统史籍里“默默无闻”。现代西方口述史学的指导理论就是要面向社会下层,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记载普通人的生活,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因而同传统的史学比较起来,当代口述史学意味着历史重心的转移,从传统的上层精英转移到普通的民众;从传统的重大政治、军事、经济事件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口述史学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历史工作者们搜集到大量的这种反映广大平民百姓生活的口述史料。口述史料的社会性就体现在它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记载对象。“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一旦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经验能够作为原材料来利用,那么历史就会被赋予崭新的维度。”

  (3)跨学科性。

  对口述史料的解读是口述史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内现有几个较为出众的口述历史成果来看,它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搜集到的口述史料进行的新颖而独特的解读。而对口述史料的解读,不仅需要历史学的知识,往往还需要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甚至宗教学等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否则,就很难体味到隐藏在史料表层之下的深意,口述史学研究也就难以进行。因此,口述史学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

  5.口述史的局限:

  (1)准确性与严谨性:

  口述历史是建立在口述者回忆基础之上的,而回忆的内容难以确保都是准确的,并且难免带有事后认识的特点。可能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口述者失去对过去的准确记忆;或者口述者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记忆;或者口述者的回忆因受到现实生活经历的影响而带有强烈的现实因素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口述历史很难忠实的再现过去的历史。口述历史到底可不可靠?这个大大的疑问严重阻碍了口述史学的发展,这似乎也是口述史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2)情感性与客观性

  口述史料的最大局限性就在于其有事后认识的特点,人为性更强也更为容易。文献档案史料也并非都客观、公正,但比较起来,口述史料的这一缺陷更为明显与突出。虽然现代的口述史料的搜集有现代的录音、影象工具的帮助,避免了传统口述史料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的以讹传讹的弊端,作到了口说有凭,但口述史料来自于口述者的记忆,难免带有事后认识的因素,并与其个人关系很大,而人的记忆会出错;由于个人立场、偏见等原因,口述者可能会主观上有意回避或者夸大,歪曲原本的历史,这就给口述史料的客观性蒙上了阴影。如果用不实的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那么口述史料的优势、功用就无从谈起。英国著名史学理论家阿瑟·马威克在《历史学的性质》中说到:“不以文字史料为依据的历史虽然也是历史,但不是严谨的和令人满意的历史。在他所列举的史料类型中也没有提及口述史料。”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帕特里克·费雷尔对口述史学有异端讽刺性的叙述:“口述历史正在步入想象、个人记忆和完全主观的世界——它将把我们引向何处?那不是历史,而是神话。”尽管他们说的不无偏激,但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必须要选择好课题,在使用口述史料时,必须要小心、慎重。现在学者们主张用文献档案与口述史料相互对比、互证以及口述史料与口述史料互证法,尽可能排除其中的不实成分。

  

  三、口述史学的实践操作规范

  口述史学的基础层面,即史料搜集层面,主要是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的。口述史学界公认信息搜集者即访谈者对信息提供者即受访者的访谈,是获取口述史料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即访问者与受访者合作,共同参与口述史料的搜集工作,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正是这种双方的合作,使得这种口述历史方法既有学术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访谈者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还要有细致深入的作风。因而与传统的以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相比,口述史学的操作性和技术性更强,因而口述历史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现在国内外通行的规范大体如下:

  1.前期充分准备:

  (1)确定选题是首先要做的工作。要对用获得的史料进行研究的选题的学术意义有比较明确的了解,以保证史料具有较大的价值。要尽可能的多了解与访谈计划相关的背景与知识,确定哪些是重点要访问的,以保证访谈工作有针对性。

  (2)确定被访谈者。确定被访谈者也是及其重要的。要通过各种途径,确定最合适的被访谈者,不但要尽可能的了解被访谈者与选题相关的背景,而且要尽可能的了解其个人,以便保证所获取史料的客观性、真实性。

  (3)学习并掌握访谈工作的相关技巧,选择最恰当的访谈方式,制定访谈计划。

  2.访谈过程:

  (1)在正式访谈前,要向被采访者说明来访的缘由,制定的计划等,与其建立良好、默契的关系,取得其信任与理解,取得其积极的配合。

  (2)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协助口述者准确的回忆往事。

  (3)在访谈过程中,尽量保持观察者的客观立场;当意识到被访谈者的讲述明显错误,或根本错误时,不要轻易打断其讲述,可在事后适当的提示,不以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误导被访谈者。

  3.事后整理、解读、利用与评估:

  (1)口述史料的收集是一个过程,而对其进行整理、解读、利用与评估则是另一个过程。访谈所得的史料由于是口述者的口头叙述可能比较凌乱,甚至杂乱无章,这就要求访谈者要对其进行整理;如果是通过录音的或声象方式搜集的,若需要,还要将其转化为文字。

  (2)要将整理后的口述史料与文献档案史料等加以对比、辨别、解读,以确定史料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利于评估与利用。

  (3)最后,如果需要,比如涉及口述者隐私或他人隐私等可能引起麻烦、争议的史料,还要按照国外的惯例,将整理后的口述史料拿于口述者本人,征得其同意、授权,并签定法律协议,商议出版或发行事宜。

  总结:口述资料与口述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1.开阔历史研究者的眼光,丰富史料。

  2.使历史变得生动、鲜活。

  3.历史的重心转向关注人民大众。

  4.口述历史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