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培养干部的学校。以原抗大第9分校为基础创建。1944年6月1日在宝应县金吾庄开学,此后曾迁至淮安、阜宁、兴化、大丰的村镇办学。新四军第1师师长、中共苏中区委书记粟裕同志兼任校长,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兼任副校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夏征农、梅嘉生先后任教育长。1945年8月夏征农任校长。共办5期。有44个学员队,其中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各7个队,知识青年23个队,解放过来的伪军官6个队,还有日本、朝鲜反战人士1个队,共培养学员4000余人。1946年5月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为华中雪枫大学。
(《新四军辞典》)
《苏中公学校史》序
夏征农
《苏中公学校史》,作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份历史资料,现在与读者见面了。
苏中,是苏北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门户,地接敌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上海,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八年抗日战中,苏中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对于争取抗战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值得永远怀念和崇敬。
苏中公学,是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学府。1944年建立。1946年,由于日本投降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即合并于华中雪枫大学。学校历史不长,在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相.并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在苏中抗日战争史上却不能不写上一笔。这是因为:
第一,苏中公学培养了四千多名军政干部。这些干部,不仅在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有不少同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就是在今天,许多健在的苏中公学同学仍活跃在各条战线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起着骨干作用。这些同志一直怀念着苏中公学认为苏中公学是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个引路者。编写出版苏中公学校史,正符合他们的共同心愿,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安慰。
第二,苏中公学是在严重的战争环境中成立和进行教学活动的,没有固定的校址和课堂,没有任何教学设备,一面战斗,一面学习。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党从来就是十分重视教育的;说明我们的教育干部和学员都有着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的坚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顽强战斗精神。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应该让后人知道,特别是应该让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知道。
第三,苏中公学由于环境关系,在教学上比较单一化,知识回窄,是不能与现在的学校相比的,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它能够在短短的六个月中把从四面八方来的、有着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志趣的四千多名青年引上革命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为一般人所意想不到的。它靠的什么呢?主要靠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客观条件。但是可以肯定,如果学校没有一套适合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管客观条件如何,要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可见,苏中公学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一定还有可取之处。现在我们把它总结出来,对于当前各学校和各条战线研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没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价值的。
《苏中公学校史》就是在这样的考虑下,经过许多校友的共同努力编写而成的。
苏中公学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些什么经验呢?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素质,纠正他们对某些事态的不正确认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针对他们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阐述,以达到提高学员思想认识水平的目的。这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苏中公学处于敌后抗日战争的环境,学员中突出的思想问题,是对抗日战争的认识问题——抗日战争能不能胜利?争取抗战胜利主要靠共产党,还是靠国民党?以及由认识模糊而产生的消极畏难情绪。毛泽东同志曾经对“抗大”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一切工作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这是一条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干部教育方针。苏中公学就毒执行这个方针,通过反复进行关于抗日战争的性质、形势与任务的教育,配合各种活动,集中力量解决学员的上述思想认识问。思想认识端正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增强了,革命的勇气和决心就增强了。现在,我国的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所要求于青年的,不仅是要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念,而且要有建设四化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一切为了转变思想”的方针已不适用;同时,现在青年的思想比较开放、复杂,国内外事态的发展变化,随时会反映到青年的脑子里来,打上许多问号。这就不是集中力量解决一两个思想认识问题所能奏效的。这就是说,革命战争时期那套单一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已经过时了,必须建立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工作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随时解决青年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创造一套适合新情况的、多样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但是,在这里,我想提请大家注意:不管情况怎样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必须遵守。
解决思想问题,是不能用强迫办法的,不能强迫别人相信什么,也不能强迫别人不相信什么;必须用民主的办法,说理的办法,循循善诱的办法,使思想认识的转变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这又是~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苏中公学的整风学习以及后来的思想教育,都是遵循这条原则进行的,整个学习过程,贯穿着开展民主讨论、发挥自由思想的精神,贯穿着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学员自己教育自己的精神。这一原则,就是现在还是完全适用的。但是,苏中公学在整风后期也犯过错误,那就是受康生提出的“抢救失足者”的错误口号的影响,偏离了思想教育的民主原则,捕风捉影地去追查所谓政治问题,并采用“逼供倍”的办法,伤害了不少好同志,在他们的内心刻下难以消失的伤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在以后的年月里,每当政治运动到来时,我就记取这个教训,警惕自己不要重犯这样的错误。现在,我也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和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牢牢记住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犯这样的错误。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生活上、言论行动上的模范作用。苏中公学的干部在这方面是做得好的。他们关心学员、爱护学员,同学员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战斗、共同进步,因而取得了学员的信任和尊重。这一点,我认为是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往往忽视的问题,值得特别提一提。
我的话就此结束了。最后,我向参加编写《苏中公学校史》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祝愿全体苏公校友发扬革命传统,保持晚节,为自己的光荣历史写好最后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