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摇篮与熔炉 >> 正 文
新型记者的摇篮(节录)
      日期:2008-1-4 16:37:34      

——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   

  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简称华中新专)是在华中解放区创办啊一所培养革命新闻干部的专门学校。从1946年春到1950年夏疆华中新专(含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共办了六期学习班。毕业的学员500多人,为华中地区部队与地方输送了大批新闻干部。战强时他们活跃于前线,解放初期又成为接管新区报纸、广播电台和创办新报刊的生力军。从华中新专毕业的干部,随着人民共和国的成长,许多人成为新闻单位和宣教部门的骨干。

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诞生

  1945年9、10月间,范长江受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指示,筹备出版《新华日报》(华中版)。在该报出版后,他向华中分局建议还应成立一个培养新闻干部的学校,以适应新闻工作的发展需要,华中分局同意这个建议。范委托报社编委兼采编部主任谢冰岩筹备新闻学校,并派林麟、陆耿圣作谢的助手。他们从华中建大毕业生中挑选了数十名适合培养作新闻工作的对象。另外又经党的组织部门和其他单位介绍来一些解放区的干部,从上海来的进步青年和地下党员(一部分人曾做过新闻工作),共计140人。学校定名为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于1946年2月9日开学。

  华中新专的校长、副校长由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和副社长包之静分别兼任(1946年5月由恽逸群继任)。教育长为谢冰岩,大队长林麟,队长级的专职教员乔青、杨丹平,教务干事陆耿圣,行政干事鲁影等。学员在开始一个半月上完公共课之后,即分为编通、经理、电务三个科。编通科由大队直接管,经理科主任由报社经理彭展兼任。电务科(实际在开始时即分科独立)主任由电台第四台长赵元龙兼任。分科学习时,另设一课代表,收集与反映学习中的问题和意见,供学校领导了解。课代表还负责学生会工作。按专业分科后,编(辑)通(讯)科80人,电务科22人,经理(发行)科30人。另有10多人在分科时调给报社,参加编辑、采访、经理工作去了。

  华中新专办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按照党对报纸、通讯工作的要求及其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的原则,使学员尽快掌握新闻理论和业务知识,并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学习过程为六个月。

  学校的公共课,除政治、党的方针外,由恽逸群讲授《新闻专科学概论》,范长江讲授《人民的报纸》,黄源讲授党的文艺事业,包之静讲授国内外新闻事业,谢冰岩讲授解放区新闻事业。在专业课方面:编通科课程有编辑工作概况、编辑业务、通讯工唯自采访工作、校对工作;经理科课程有管理、会计、广告、发印刷等;电务科课程有电学、收发电报的原理和技术、英文。课人员大多是报社和通讯社各部门负责同志。在各科学习业务一时都很注意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注意政治思想工作。

  那时物质条件很差,学校没有专门的课堂,没有课本和讲义。大家都坐在大小板凳上,甚至席地而坐。恽逸群讲授的《闻学概论》,是根据他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编成的讲稿,在《新制一日报》(华中版)登载了一部分。后经修定以《新闻工作讲话》为书名由华中新华书店出版,经多处翻印,流传甚广,被认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新闻学的著作。范长江所做的《人民的报纸》的报告现已收入《范长江文集》。

  通过公共课的学习,明确了报纸要为人民服务、新闻的真实性、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文字要生动活泼等基本观点,增强了做人民勤务员、做党报工作者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在业务课学习中,同学们对业务技能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

  专业课讲授与实际操作结合进行,更显示学用一致,激发学习积极性。编通科学员听取报纸各版编辑和通讯社记者的介绍,观察工作情况,提出实际问题请教和探讨。教学相长,洋溢这真诚的帮教友爱之情,学习的热情更高。大家学做标题,从政策性、思想性与其鲜明生动等方面互相比较。学习编排版面,则在画版式、排列新闻秩序、制作标题大小整个版面是否突出中心、是否醒目、活泼、指导性和宣传效果如何等方面进行研究。

  平时他们还评论新出报纸的内容与编辑效果,从中选学好的新闻。学员们还曾打起背包,到战争前线、滨海盐场等处实习采访。体验当一名记者的实际生活。电务科学员的专业课更是着眼平宴习,科主任使学员们很快就掌握了电讯工作特点、电讯的科学性能、并使大家熟悉报纸、新华社电台收发报工作情况,勤学苦练技术,克服延安电台信号弱、干扰多和我们机器陈旧、听力差、指法不熟练等困难,使收发报效率逐步提高。每分钟抄报由70字加快到139字。经理科学员在这一阶段学习中普遍认为,绝不能低估搞好经理部门工作对发挥报纸宣传效果的作用;在物资紧缺、经济困难的条件下,更要加强报纸的经营管理,一些同学表示要学习老同志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安下心来把工作诀窍学到手。

  学校学生会组织的文娱、体育、卫生、经济活动,学生们都踊跃参加。上公共课和专业课时的壁报都以学习为中心,谈心得体会、讨论问题、介绍经验、发表生活随想。编通科壁报每周出一期,内容生动活泼。电务科班报,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被批评者当天就作出回答。学校没有操场,清早哨音一响,大家就在校旁的院子里跑步。饭前饭后练歌教唱,散步到附近的城墙上也引吭高歌。学校集体参加边区政府组织的活动,同外单位互相拉歌从不示弱。各班的活动空间少,谈心、学习、开会都在草铺上,同时还兼有相互检查卫生的作用,以培养注意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学生们在生活中相互关心、团结友爱。一人生病,大家就为他拿药、送水、端饭,亲切照顾。学员李月轩家乡遭灾,全校每个人拿出几元钱的津贴,凑齐618元予以救助。华中救济分会号召救济难胞.女家捐助仳合节余200斤女米、5件衣服,还推义纯良同志前去慰问,并向大家汇报。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开始向苏皖边区进攻,华中新专学习总结阶段提前结束。一部分学员去当随军记者,大部分充实新华社华中分社和华中《新华日报》以及各分区报社、新华社支社,为华中新闻战线增强了新的战斗力。他们中许多人后来经历战火锤炼,作出了成绩,成为新闻战线的骨干力量。

华东新闻干部学校

  遵照华东局的决定,新华社华中分社于1946年12月下旬撤离苏北,年底左右全部到达鲁南临沂县,随即进驻莒南县高家柳沟,并入大众日报社和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原大众日报社社长匡亚明仍任社长,恽逸群、包之静为副社长。

  合并以后,人员富余出来,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办学校,培训人才,储备干部。于是,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就这样办了起来。恽逸群为校长,包之静为副校长,谢冰岩为教育长。机构实行队、班制,课程亦似“新专”,它实际上是“新专”的继续。

  1947年2月15日《大众日报》报道:“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加紧筹备,即将开学。”

  干校在筹备期间,已由高家柳沟迁至附近的大柳沟。大柳沟近海环山,地僻人穷,的确是个避敌扰、办学校的好地方。

  在筹备期间,包之静在校主持工作,并负责华中来的新闻干部的分配。分配工作完成后,干校开学,他便到大众日报社上任去了。此后除重大事项外,日常工作均由教育长谢冰岩负责。

  干校第一期学员有四五十人,工作人员约二三十个,另外还有华中干部的家属20多人,合计百人以上。除家属中老少较多外,其他大部分都是精于的年轻人。中共党员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原新华社华中分社总支专职副书记苏扬在校负责党务。

  千校下设一个大队五个班,大队长为章南舍。

  起初,干校没有专职教师,都是《大众日报》和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的编辑和记者兼职讲课。后来,上级派来两位专职教员:一位是赵节,讲编辑课;另一位是曾艾狄,讲采访课。

  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干校奉命向胶东转移,途经《大众日报》驻地时,又受托将报社的第二研究部和一部分家属带走。此行远离报社,正愁缺少教学力量,有第二研究部岳明、方克、仇松年等人同行,可谓雪中送炭。

  到胶东后,干校驻莱(阳)东县的夏格庄,与胶东大众报社为邻。大众报社的社长王人山,总编辑是从延安来的张映吾。他们和干校的同志经常往来,助益良多。

  干校的第一期学员毕业了,第二期学员的招生工作又开始了。胶东各区县都发了招生通知。有关的招考事宜,干校委派易星赴烟台办理。第二期学员人数约四五十人,多数为胶东地区的干部和教师,还有几个是上海来的革命青年。

  1947年8月新生到校,开了欢迎大会,学教人员欢聚一堂,气氛十分热烈。好几位新同学讲了话。刚从上海来的葛娴慷慨激昂地讲述了当时上海学生“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的见闻。

  干校第二期的大队长是易星,支部书记由沈文英担任。教员仍是赵节和曾艾狄。

  开学没几天,原华中分局秘书长吴仲超便要谢冰岩去平度他的住处,告之胶东大战在即,并就干校的去留征询意见。如果留在胶东打游击,要把情况估计得严重一些,有可能比三年游击战争时更艰苦;否则就撤到安东(现为丹东)、大连一带。谢冰岩表示,可以将老弱者送往安东、大连,留下精干人员在胶东坚持斗争,不必全体撤到东北去。原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和吴仲超批准了谢冰岩的建议。

  谢赶回干校后,便一方面动员老弱人员去东北,另一方面安排本地学员暂时回家随地方组织坚持斗争,何时返校听从干校通知。其余留校的同志参加华东局组织的土改备战工作队。这种工作队多由华中分局北撤干部组成,其中多数有丰富的群众工作和对敌斗争经验,有一部分还曾担任过区、县委书记或区、县长。工作队分栖霞、牙(山)前和海阳三个大队。大队下设小组,分散在各地区乡协助区乡干部复查土改成果和备战工作。大队部的负责同志则积极察看地形,筹措枪支弹药,以作长期斗争的准备。新闻干校属于牙前大队,大队部也是校部,设在牙前县(抗战时所设区划,今栖霞、莱阳、牟平三县交界处)的龙口,由谢冰岩任副大队长。

  9月初,敌人大举进犯胶东。天上是敌人的飞机,地上是敌人的坦克、大炮和步兵。9月中,敌人以沉重的代价占领了胶县、高密、平度、昌邑、掖县、莱阳等15座县城。9月底,谭震林、许世友率华野东线兵团主力跳出敌人的包围,对敌军后方展开突击,迫使敌军主力回援。胶东战况迅即发生巨大转变。

  胶东之战,牙前不是敌我双方争夺的要点。进攻烟台的敌人也只是途经牙前,既未停留,也没有发生战斗。干校的同志一直在各区乡紧张地戒备,当敌人行经他们所在村镇附近的道路时,他们都能保持冷静和勇敢。

  1947年12月问,土改备战工作队的任务基本完成,华东局来电同意工作队撤出胶东。在胶东区党委的协助下,工作队开始集中。牙前大队通知回家待命的学员立即返校,随同转移。

  工作队选择的突围路线是经大泽山区和渤海海滨到北海惠民华东局驻地。这次行军走了两三个星期,由于是在严冬,戴着棉军帽还感到耳朵冻得难受。为避免敌人发觉,行军又多在夜晚,所以更觉寒气逼人。

  到达华东局驻地以后,各工作队的队长和副队长向张鼎丞同志做了汇报。张鼎丞指示:工作队解散。新闻干校人员不动,全体随邓子恢南下。个别人可以回大众日报社,还可以从报社调些人出来加入南下队伍。其他人留在北海地区参加土改复查工作。

  新闻干校在恢复后,进行了人员调整,主要是从大众日报社调来一些人。1948年初,组成新闻大队随邓子恢挺进中原。   

华中新专复校第一期

  1948年春,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华中解放区形势好转,《新华日报》(华中版)恢复。华中新闻专科学校随之在同年春复校,称之为华中新专复校第一期。校址设在苏北射阳县合德镇附近的千秋港,该镇是华中工委所在地。两淮解放后,学校随新华日报社迁往淮安的板闸镇。

  校长由华中工委宣传部长俞铭璜兼任,新华日报社长徐进兼任副校长。招生时,原定徐副校长兼任教育长,新华日报两位编辑秦加林、冯岗康任副教育长。临开学时决定调社委、编委、经理罗列任专职教育长,免去徐、秦、冯正副教育长的职务。教务员有孙葵君(兼党支部书记)、陈方,后来还有王正萍。戴光曾任队长两个月,管理学生生活和思想工作。

  学员有70多人(女生14人),大多数是华中各分区的地方干部,其中有区长、副区长、区委委员、小学校长,有新闻单位干部和优秀的工农通讯员,约有10人是来自上海、南京、南昌等蒋管区的大学生,其中一位是华侨大学生。校内设新闻、电讯两个队,队下设班,每班10人左右。学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待遇。

  1948年5月下旬正当化中新专准备开学时,蒋军黄百韬兵团对苏北解放区进攻,新专不得不延缓开学日期,与敌人周旋。

  新专在5月27日转移。当时敌军距新专驻地仅40华里,敌机不时在我们的上空盘旋、骚扰,机枪、榴弹、大炮声从西南方向隐隐传来。师生们匆匆吃罢午饭,背起背包、书包和干粮袋,离开了千秋港,于下午2时整队北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根据敌情变化不断转移,情况紧急时一天或一夜要转移几个地方。这一带地广人稀,常常走几小时难见几户人家,满眼的芦苇、野草长得比人高。整天整夜地行军,师生们脚底磨起了血泡,体力好的同学扶着伤痛较重的同学,男同学争着为女同学背东西,大家团结友爱克服困难。装运粮食的木轮人力推车在泥地里滚动很慢,体力好的同学就用绳子在前面拉。

  新专按上级指示北上山东,暂归华中大学的建制。行军中靠与地方政府或部队的联系来决定路线。有一次失去了联糸,敌情不明,我们连忙挑选有办事经验的同学寻找邻近单位,好不容易才弄清一些情况,决定了移动方位。这段独立行动的时间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大家情绪饱满,信心十足。一天,我们被一条又高又宽的长堤挡住去路,原来已走到淤黄河边。那几天我们就是在射阳河和黄河故道之间转来转去,与敌人“捉迷臧”。当情况比要较稳定时,师生们就在村里小住,打开书包学习,并趁空隙时间帮助困难户割麦、干农活。

  一天黄昏,我们行军到滨海县的一个小镇上,准备宿营。当时大家坐在背包上围了一圈,随意开了个娱乐晚会。、没有主持人,大家自由组合,这几个人唱完一支歌时,另几个就接着唱,气氛很热烈。高昂悠扬的歌声,惊动了恰巧带着小部分人这里指导工作的华中工委书记陈丕显同志,他派秘书查词是什么队、并把罗列同志找去。陈丕显告知:敌军撤退了!我野战军在山东打了胜仗,攻克了泰安等城市;我大部队已逼近古来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徐州,黄百韬兵团奉令“奔丧”去了。陈丕显同志叫我们不要过铁路去山东而返回原地,师生们欢欣跳跃。第二天,大家怀着轻松的心情行军南下,回到千秋港。

  复校第一期的校址最初设于射阳河北岸的千秋港,原苏北一家农垦公司的十几间仓库里。

难忘的开学典礼

  6月28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会场就在门前的打谷场上,同学们自带小板凳坐在树荫下。俞铭璜骑了一匹枣红马赶来与会,由罗列陪同走到会场。

  典礼在《民主战士》的歌声中开始,俞铭璜作了《怎样做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报告。他说:“新闻工作是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它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并为政治斗争服务。人民的新闻事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宣传真理的,所以我们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指出无产阶级的新闻观点与一切剥削者的新闻观点是明显不同的,要加强我们报纸的战斗性、群众性、指导性、真实性和政策性。他勉励大家确立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观念,具有坚定的革命立场、高度的原则性以及对革命的高度责任感,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争取做一个无产阶级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开学后的几天,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同学们按照俞铭璜报告的精神,谈体会,表态度。原在解放区的同学,谈了原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钱毅壮烈牺牲的事迹,表示要向他学习。来自蒋管区的同学,谈了蒋管区有的记者巴结权贵、敲诈勒索、凭空捏造的丑闻。俞铭璜、徐进的报告和端正学习态度的讨论,使“当一名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思想,在同学们心中扎下了根。

政治课与新闻业务课

  新专采取政治思想教育与新闻业务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设政治课与业务课两大部分。

  政治理论课,以毛主席的《新民主义论》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基本教材,由徐进主讲。时事政策课,以毛主席1947年发表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为基本教材。俞铭璜还作过形势报告。《新华日报》时事版编辑李扬讲时事宣传报道,他在抗日战争中被打断一条腿,是拄着拐杖来上课的。政策课,主要是学习土改政策、新解放区政策等。学习土改政策时,组织同学在附近进行土改工作调查,到农民家调查访问,把了解到的情况对照政策分析讨论,作出综合评价,由学校把调查结果转告当地干部参考。

  新闻业务课,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为基本教材。罗列主讲《新闻学概论》。罗列毕业于上海民治新专,参加革命后既当过报社编辑、记者、总编辑,又当过报社经理,有比较全面的新闻工作学识和经验。他从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到采访、写作、编辑的方法以及报业管理、报业简史,都深入浅出地侃侃而谈。学校还请了新华日报社的编辑、记者为学员们讲专业课;秦加林讲“地方报纸的大众化”;高斯讲“采访和通联工作”;叶中讲“读者来信工作”;王士菁讲“文艺副刊的编辑”;俞洽民讲“资料的管理与运用”。校部陈方讲了“新闻与地理”一课,介绍了,范长江在艰难条件下采写《中国西北角》长篇通讯的经过。

  每次课后进行讨论。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时争论激烈;在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全校性讨论,会上有中心发言,有临时性补充发言和提问答问,一般由罗列作总结。

  边学习,边实践。上完采访课立即组织采访实习,在驻地开展采访活动。上完编辑课就从报社拿来通讯员的来稿进行编辑,加上自己采访的稿件,以班为单位出版手抄报。手抄报虽小,却严格按照出版的工序,包括编稿、标题、插图、画版、校对。各班手抄报张贴在墙上供大家阅读评比。校部还办了校报《新记者》,由邵彤主编。

  为了提倡认真的工作作风,校部找来俞铭璜的原稿给大家传阅。他的稿件方格纸上字字端正,修改处勾划得清清楚楚。同学们受到教育,互相提醒:“要学俞铭璜一丝不苟的作风!”

  学校的小图书室里有解放区的几十种报纸,还有100多本图书。其中有毛主席著作,有俞铭璜的《新人生观》、恽逸群的《新闻学讲话》,有赵树理小说、刘白羽战地通讯、苏联剧本《前线》等,同学们如饥似渴地看书看报。大家勤奋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当好无产阶级的新闻战士!

艰苦而愉快的生活

  学习生活是艰苦的,大家喝的是粗玉米糁子粥,吃的是高梁米饭,有时还有一股霉味。有段时期大家用菜金支援淮海地区灾民,而自己无一分钱菜金,只吃点腌菜。有时连盐也买不起,傍晚到小河边捉来螃蟹,用清水煮了吃。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俱乐部主任去被服厂要来了一批棉服加工活,教职员和同学个个动手缝棉衣,换来加工费买油盐,才算有了点可口的菜。后来开荒种菜,终于可以用油盐炒菜吃了。再以后一星期能吃上一顿肉,算是伙食大改善。住在农民家里,夏天蚊子多,用曹熏,有的买了宽纱布做蚊帐。冬天有被无褥,垫的是稻草。

  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团结互助,亲如兄弟姐妹。行军时,—人一天只发5个烧饼,有的同学只吃两三个,忍着饿让给饭量大的同学,校部领导人和同学们互相问寒问暖,倒水送药。上海姑娘沈月华学过护士工作,见校内无医务所,便自告奋勇兼做义务卫生员,校部给配了小药箱。王琴同学善于誊写工作,主动承担讲义的刻写与印刷,不仅字迹清楚,而且装帧美观。大家说:“简直是艺术品,这些用油光纸和普通油墨油印出来的东西,与铝印的相比竞毫不逊色。”校领导和同学之间平等相待,既亲热又相互尊重,情同手足。

  生活是艰苦的,却是愉快的。夏夜为了不让蚊子叮,同学们坐在蚊帐里开小组会,为了省灯油就熄了灯交谈。晨操时唱歌,开会时唱歌,下田劳动休息时也唱歌。俱乐部组织过几次文娱晚会,有的同学朗诵在学运中创作的诗;有些同学合唱新四军军歌;有的表演双簧剧;有的清唱京剧或淮剧;有的巧将同学们的名字编成“点名说书”。

  学校每周坚持过党、团组织生活和行政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生中一度出现“洋包子”、“土包子”、“知识分子”、“工农分子”等说法,党支部书记提醒大家,这些说法不利于团结,不要再说,希望大家不分彼此,团结互助。谈心活动经常进行,傍晚可看到三三两两散步谈心。来自蒋管区的同学,谈在学运中的体会,倾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心声。原来在解放区学习的工农干部,谈自己苦难的经历和战斗体会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同学们心里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都在谈心中交流。

  同驻地老乡的接触和交往,也成为同学们思想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为老乡挑水扫地,锄草浇肥。老乡给同学送瓜菜,烧热水。有时同学与房东笑谈合饮一锅南瓜汤,双方也经常交谈经历和心事,胜似亲人。

新闻战线的生力军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形势的发展比预计的更快。新老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开辟和拓展,急需新专输送干部。1948年10月,淮阴、淮安解放,新专一批同学提前离校,参与创办《两淮报》;11月,又有一批同学提前离校,充实华中《新华日报》或去安徽新区办报。1949年1月,新专复校第一期结业,同学们全部走上工作岗位。有些进入华中《新华日报》、华中新华社分社;有些到新解放区参加创办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1949年4月,大军渡江时,其中就有数十名新专学员参加。江南解放后,《苏南日报》、《镇江日报》、《常州日报》、《南通报》以及上海《解放日报》、《安徽日报》等,都有新专同学。福建解放前夕,还有好几位同学赶赴福建办报。

  以后,新专许多同学成长为新闻战线的骨干。他们中,有的担任了中央级或省、市级报刊、电台的负责人,有的担任新华社驻外分社的首席记者。中途被调往其他部门的一些同志也成为领导骨干,有的成为学术性团体的负责人和社会科学专题研究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广播学院的教授等。这些I司志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特色,那就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这一特色很大程度上是在华中新专这一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摇篮中培养出来的。

  回顾这一期教学工作的特点,有的同学谈了这样的体会:在革命斗争中进行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

华中新专复校第二期

  淮海战役结束,两淮(淮阴、淮安)解放,中共华中工委进驻与淮阴、淮安成鼎足之势的徐杨庄。《新华日报》(华中版)东迁淮安板闸镇。复校后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第二期,亦随之在闸镇举办。当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把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接管大城市。为此,需要大批干部,华中新专复校后第二期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举办的。

  复校后的华中新专第二期,曾以华中大学新闻系的名义,在1949年1月19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刊登招生启事。校址设在淮安板闸镇,2月15日正式开学。俞铭璜、徐进任正副校长。罗列任教育长,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汪克之、孙葵君和陈方等襄助罗列。

  该期学员有120人。一部分由中共华中党校转来,一部分由华中大学抽调。少数是老解放区新闻干部和新解放区报考的知识青年。该期学员整体素质好,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均较高。大多数是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的爱国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有些还是地下党员,他们是经历了在第二条战线与敌人搏斗的严峻考验,尔后冲破敌人封锁线来解放区的。大都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不少是大专院校肄业或毕业的学生。中共党员占全体学员四分之一。

  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以无产阶级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既懂得党报性质、任务,又熟悉一般办报业务的新闻干部。以毛泽东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基本教材,结合阅读《列宁是党报的编辑者和组织者》、《加里宁论通讯员的写作和修养》等。《新华日报》(华中版)人手一份。学员还可以看到当时发至县团级干部阅读的《时事资料》。

  教员由《新华日报》(华中版)负责同志兼任。采取集体上大课,分组讨论,然后总结的教学办法。全校分成九个学习小组,由孙葵君、陈方、周正良、朱明、景星等负责各组的学习辅导。学习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教学方式一如既往,上完采访课,就立即在驻地附近开展采访活动,进行采访实习。上完编辑课,就从报社取来一批通讯员的来稿进行编辑加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出版手抄报。手抄报严格按照出报工序:先删改稿件、拟标题、算字数、画版样;然后按照版样一个个字连标点符号都规规矩矩地抄写上去。版面上还有插图、报花等装饰,最后还要认真校对才能贴出去,供大家阅读评比。评比是严格的,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价值,到标题、版面、文字、标点等,进行全面的评头品足。每出一次手抄报,实际上也是一次严格的考试。

  1949年春革命战争形势发展很快。为了参加新解放区的接管工作,华中工委指示新专随同部队南进。全体师生于3月底从板闸出发,沿着运河南下。经过lO天长途行军在4月10日到达泰州东冯庄驻地,学校举行了评选行军模范活动。

  在泰州等待过江期间,学校一方面组织学员学习新区方针、政策;一方面进行思想整训,开展了诉苦运动。

  同时,按照华中工委的指示,准备渡江后在新区配合宣传工作,决定以华中新专文工团的名义,排演歌剧《王贵与李香香》。

  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了。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学校全体师生在4月25日由瓜州渡江,到达新设立的苏南行政区首府无锡市,并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无锡市军管会的序列。

  到无锡后,同学们即紧张地投入《王贵与李香香》的排练活动。李香香由曾在苏北文工团扮演过白毛女的江萍饰演,王贵由陈东扮演,崔二爷由宗亚杰扮演,伴奏乐队由无锡国乐社的先生们客串。彩排后曾在无锡申新三厂工人中演出3场,盛况空前,场面热烈。后来到中山公园人民剧场演出了10天,场场爆满。

  演出任务结束后,除一部分学员留下参加筹建苏南新专外,都陆续走上各种工作岗位,有的留在苏南,有的去十兵团的新华分社以及西南服务团或南下服务团,基本上都在新闻、广播、出版岗位。1949年6月新专复校第二期结束。   

  校史编写组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