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45年4月到华中建设大学工作。校部设组织科、行政科,组织科科长孙湘(女)。副科长是男同志,行政科科长是广东人,已不记得他们的姓名。
建大设民运系、民政系、财经系和文教系,系的领导班子由系的正副主任、政治干事、行政干事组成。民运系主任是李代耕、副主任是方章。我任民运系政治干事,行政干事是从部队调来的专管吃、住、行等行政事务。各系均有党支部,支部是由系干部和学员合在一起组成的,一般是由系的党员副主任担任支部书记,政治干事就是支部的组织委员。民运系党支部还从学员的党员中吸收了两名支委,其中一名叫仇景由(可能音同字不同),党支部约有党员二十余人。
民运系的学员约一百余人,大多来自新四军各师的地区,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几岁,也有几名年龄更小一些的。文化程度一般在初中以上,也有师范生和小学教师,多数是知识青年,有些是做群众工作的男女干部(高中文化程度)。民运系中有二十几个上海籍的学员,他们都是上海地下党输送来建大的,初来时他们对建大很失望,上课没有桌椅,只好用砖头当凳子。后来,他们就逐渐习惯了。上大课是全校工作人员和全体学员都要听的,一般是政治理论和形势课。各系的专业课由系主任讲,或请懂专业的人来讲。民运系的课程主要是讲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还请了对这方面有工作经验的地方干部来讲课,如讲“参军运动”、“减租减息”等。
民运系有两个年龄比较小的学员:温琦,是温仰春的女儿;张远志,是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的儿子,他俩都只有十六岁。还有一个不能忘怀的学员叫里希,她原是上海袜厂的童工,“八·一三”事变时她加人女工战地服务团,在十八集团军中服务三年,后去新四军,正遇“皖南事变”,又转到建大民运系学习。她在建大学习时,曾演过曹禺名剧《雷雨》中的四凤。抗战胜利后,她随建大北上工作队去山东,1946年在渤海禹城不幸牺牲。
学生俱乐部的组织各系都有。民运系俱乐部的负责人叫石群(女),上海解放初期我还见到过她。俱乐部的活动很活跃,曾演过大型的淮剧、民乐合奏,负责指挥民乐演奏的是一位上海来的姓秦的学员,名字已忘记了。还有陈捷,年龄也很小,解放后她曾在上海越剧院搞作曲。
我在建大民运系工作到抗战胜利,后随建大组织的南下工作队到刚解放的六合去搞接管工作,队长是张劲夫同志。我任队的组织干事。这时,建大第一期宣告结束。
1945年10月,建大第二期在淮阴开办,学校的建制已有所改变,校部下面不设系,全校只设一个预科部,下面设队,具体领导管理学员的学习和生活。队领导班子由队委主任、组织干事和行政干事三人组成。我在建大二期时任一队队委主任,工作约一个月后随华中局部分领导同志去山东,就离开了华中建大。
1987年3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