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摇篮与熔炉 >> 正 文
为人类壮丽事业奉献一生的人——梅益
      作者:江淮大学校友会南方组      来源:《八十年来家园》--梅益纪念文集)      日期:2007-11-20 15:24:00      

  得知梅益同志病故的噩耗,我们久久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之中,有的失声痛哭。梅益同志的逝世不仅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师长,更使我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同志。他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宣传文化战线的一个重大损失。

  我们初识梅益同志,是在1942—1944年间。梅益时任新四军江淮大学党委书记。江淮大学由新四军军长陈毅亲自命名,是新四军在苏皖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学校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外,还开设了土木、农学、医学、教育四个普通科系,培养有关人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上海租界,一批不甘心受敌人铁蹄践踏的爱国青年,离开温暖的家庭,冲破重重封锁,来到了江淮大学。大家从空气窒息、精神备受压抑的沦陷区,来到这座革命熔炉,顿感精神爽朗,豪情满怀。梅益是学校创办人之一,大家称他梅老师。他知识渊博,底蕴深厚,待人谦和,诲人不倦,很快成为同学们革命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他非常了解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大家都喜欢听他讲话,找他谈心。那时条件很差,没有课堂,同学们常常在宿舍前,围着他席地而坐,听他作形势报告。他消瘦的面颊上,戴了一副近视眼镜,穿着一身浅灰色军衣,用一口浓重的广东普通话,、精辟地讲述和分析当时世界和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情况,使大家认识到:希特勒虽在欧洲称霸一时,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在我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击败了日寇一次次“清乡”、“扫荡”,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一次次反共高潮,胜利地开展了整风、大生产、民主建政和减租减息等工作。事实表明,德意日法西斯必归失败,胜利的曙光已经在望。他的演讲深入浅出、精彩动人,使大家受到巨大鼓舞,更增加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在学校,梅益广泛接触同学,根据不同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同学的思想疙瘩,他总是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讲话风趣、幽默,因此师生之间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敌后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学生宿舍的每个房间,只有一盏油灯。在大城市住久的同学,有的不注意节约,一盏灯常常要用5~6根灯芯,灯碗里的油很快就点干了。耗油大,超支自然多,梅益就给大家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还把自己在新四军军部见到的情形告诉大家:军首长公务虽然那样繁忙,晚上只点一根灯芯照明。经他这一番提醒,学生宿舍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把油灯点得很亮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大家重视克服大少爷、大小姐的坏习气,注意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梅益十分重视要大家树立群众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工农相结合,改造旧思想。在学校的组织下,同学们也努力去这样做,如开展农村调查,进行访贫问苦。原来学教育的参加当地的冬学工作;原来学医的,为农民看病、接生,从各个方面接受农民的教育。梅益曾给大家讲过一些自己在地下党工作时的惊险经历:一次,他去一位非党朋友家,这位朋友住在一个亭子间里。两人正交谈时,忽然听到楼下人声嘈杂,探头向窗外望去,只见一群宪兵、巡捕正向他们这个方向走来。他凭着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知道事情不妙。随即楼下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和粗暴的吆喝声,形势十分危急,已经无处躲藏。就在这个瞬间,他的非党朋友急中生智,为了把敌人引开,不顾个人安危,打开窗户从楼上纵身跳下去。巡捕们误以为跳楼的人就是他们要抓捕的对象。此时,弄堂里的群众,也纷纷聚拢来围观,梅益就乘机混在人丛中逃逸脱险。那位救他的朋友,因骨折受伤,遭敌逮捕,经过反复审讯,敌人抓不到他的任何把柄,只好把他放了出来。梅益对大家说,这件事说明,我们要充分认识团结和依靠群众的重要性。有时党外布尔什维克的作用,常常会超过我们的党员。

  1942年,日寇向我淮南根据地发起“扫荡”,我军积极迎战;江淮大学的目标较大,为安全计,领导决定暂时把大家分散到农村,分头隐蔽到老乡家“打埋伏”。同学们换上了当地农民穿的便衣,摘下眼镜,女同学的头发挽成了发髻,住在农民家,和他们一起生活,有的还帮老乡挑水、喂猪、扫地、做饭。敌人来袭时,混在老乡中一起“跑反”(为避敌侵扰,跑到安全的地方去)。通过“打埋伏”,大家亲身感受到广大农民抗日救亡的热情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看到农民为了掩护自己,不顾个人和家庭安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党和广大农民问的血肉之情。

  梅益十分重视在政治上关心大家,见到有的同学各方面表现得较好,基本上已符合党员条件,就要党支部不失时机地加以发展。对积极要求入党,但条件尚不够成熟的,则满腔热情地引导、帮助。如他在王嘉华的小本子上这样写道:“您对革命是充满着幻想的,而幻想是胰子泡。当您与顾芸在坟堆旁边定下誓言的时候,您是否有背起十字架的决心,您是否看清前面是一条崎岖的、充满荆棘的和血肉狼藉的道路?革命不是坐在河边上,戴上白手套干活的事情。您还软弱,应该有一副政治的脊骨,应该先学习遂的榜样(遂是江大的同学,即王嘉华的姐姐王嘉遂)向您的遂看齐。”梅益的赠言,使王嘉华清醒地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弱点和不足,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南征北战和10年“文革”动乱,王嘉华好多物品都已失散,但唯有梅益题词的这个小本子虽褪色发黄,仍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梅益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一书的译者。一些同学来江大前就读过这本感人至深的书,还曾从他创办的《译报》等报刊上,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更多的同学,则是进了江大才知道这部小说的。一时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了大家最喜爱的热门书。因为粥少僧多,大家便按照先后次序排队,如饥似渴地争相传阅,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热潮。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奋力拼搏、无私无畏地投入革命斗争,直至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然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息地与病魔搏斗。他的英雄形象,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小说中那一段关于人生应当如何度过的闪光警句,被同学们抄录下来,挂在墙上,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大家不约而同地找到了人生的路标,决心要像保尔一样生活和斗争,把火红的年华,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保尔的英雄形象仍然是大家在革命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动力之一。在广东茂名离休的杜凌同学,长期以来重病缠身。他有一册梅益为他亲笔签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近他把这本珍藏多年的书捐给了茂名市博物馆,让这件革命文物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梅益一生谦虚好学、勤奋工作。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外,《译报》、《每日译报》、《华美周报》等报刊上都登载过他大量的译作。他还译有《红军在前进》(史沫特莱原著)、《对马》、《尼赫鲁自传》、《列强军备论》,以及《西行漫记》(与他人共同翻译)、《续西行漫记》等为数众多的著作。但可能人们并不知晓,他的英语,完全是自学成才的。是靠他一字、一句下苦功,执著苦读,坚韧不拔地学会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他根据纽约国际出版社的一个英文本译出的,这是1938年党组织交给他的一项任务。那时他正跟夏衍一起在办《译报》,工作十分繁忙,不仅又写又译,还要又编又校,因为编辑和校对,也是他们两位,忙碌得不可开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他在每天编好并出版了《译报》后,再挤时间翻译的。他毕生十分珍惜时间,人们见到他时,他总是不是忙这忙那,就是认真学习。直至耄耋之年,他仍然保持了这个习惯。1987年,他在给王嘉遂的信中说:“我现在真正觉得自己老了,但我现在还是和几年前并且和二十几年前一样,每晚要到午夜才停止阅读和工作。只要还能工作,还能学习,我一定要坚持工作,坚持学习。我很难想象:一个人不工作(不做什么工作),不学习,还能度日。”

  岁月易逝,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翁媪。校友们遍布全国17个省市,还有的寄居国外,但大家至今仍怀念着这份革命师生情,每逢年终岁末。好些同学总不忘致电、写信或寄贺卡,向梅老师问候、祝贺。逢到去京出差、旅游,也要到他寓所探望、请安。校友聚会,更要争取他能出息,聆听他的教诲。

  如今,敬爱的梅老师已经远去,但他音容宛在,精神永存。他为党、为人民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奋斗了一生,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他不愧是一位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人类壮丽事业的人!

  安息吧,敬爱的梅益老师。

  2003年10月23日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