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摇篮与熔炉 >> 正 文
彭雪枫与抗大四分校
      作者:丁国岑      来源:《抗大历史研究》总6期      日期:2007-11-12 14:10:50      

  “学习革命的理论,努力革命的实践,既做群众的先生,又做群众的学生。”这是彭雪枫校长为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学员毕业证书的题词。

  抗大四分校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开辟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艰苦卓绝斗争中创建的。1938年9月29日,彭雪枫奉命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豫南确山竹沟镇誓师东征,高举抗日大旗向敌后挺进。1939年1月到达豫东永城和皖北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豫皖苏边区迅速扩大,开辟了东起津浦路以西;北起陇海路以南;西起新黄河以东;南起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根据地扩大了,部队发展了,干部就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彭雪枫(当时是游击支队司令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壮大武装,干部是决定的因素。为此他早在竹沟出征之前,就有准备地开办了教导队,东征途中改为随营学校。1940年根据边区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培养大批有一定素养的军政干部,经彭雪枫提议,支队党委研究,报请中央和总校批准,于1940年春以随营学校为前身,扩建成抗大四分校。彭雪枫亲自兼任校长。全校编成军政两个大队,共六个中队,另设一个防化队和一个女生直属队,计1000余人。1940年3月18日,在支队司令部驻地新兴集精忠堂里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彭校长回顾了一年多来支队誓师出征的战斗历程以及筹建抗大四分校的意义和经过。彭校长说:“我们是白手起家,胜利来之不易。”在敌后办学,战斗频繁,生活条件艰苦,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他鼓励同学们要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学习问题上,他勉励学员学军事的也要学政治,学政治的也要学军事,“要立志做一个军事的政治家,政治的军事家。”在教学上他强调实践第一的原则,他主张教结合,边搞理论边搞演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校开学后,首先要解决教员问题,这时专职教员只有几人。开设的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以及游击战、论持久战和统一战线等,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大部分都是由部队在职的军政首长兼任。彭司令员本人也兼顾着教学任务,定期给同学们上课,并亲自编写了《游击战术的实际运用》和《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军事教材。

  彭司令员是一位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教官,他讲课的特点重理论联系实际。有一次他来校作报告,结合实际,介绍了我军某部一个营,由于地形对于作战不利而招致失败的惨痛教训。他举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例子,批判马谡妄自尊大、不重视地形、地物对于作战的重要性,结果街亭失守,给全局造成被动,最后演了一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彭校长以此告诫同学们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要对人民负责,绝不可重犯马谡失街亭那样的错误。

  彭校长讲课,既通俗又深刻,既生动又风趣,用同学们的话说:“雅俗共赏。”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部队的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听不懂也记不住外国人的名字,例如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战士们都叫他“摸一把泥”。有一次彭师长作时事报告,谈到墨索里尼的失败,他说:“这个法西斯头目,这一回不仅摸了一把泥,而且还滚了一身泥!”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彭校长十分重视统战工作。了解他的人称他为统战专家。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他说统一战线在当前不仅国统区有,敌占区有,边区地方有,军队里和同学们中间也有。他教导大家要通过统战工作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共同抗战。有一位从大后方新来的同学,因吃不下黑面馒头,将馒头皮扔在地上,有位同学看不惯,当众就从地上拾起馒头皮塞进自己的嘴里,使得那位新同学十分难堪,羞愧之下,第二天就离开了学校。彭校长批评了那位同学不懂统一战线,他语重心长地说,人家没有经受过艰苦环境的锻炼,能从大后方跑到敌后来参加抗战,和我们同吃同住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应当热情地团结人家,帮助人家适应环境,绝不允许有轻视的言论和行为发生。彭校长将这件事联系统一战线问题,说得那位同学心服口服。他建议搞军事的应多看看《孙子兵法》;搞政治的要多看看《三国演义》。他说《孙子兵法》里有游击战,三国里有统一战线。

  彭师长关心抗大,爱护抗大,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把学校办得更好,1939年6月11日到25日,一连半月深入学校和学员、教职员谈心,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在学员代表座谈会上,像谈家常一样耐心听取学员们的意见。学员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他都一一作了解答。他还深入到各个连队检查内务,检阅毕业队学员的队列动作,观看他们的劈刺表演。彭师长在校期间,除听取汇报和找教职员个别谈话以及召开座谈会之外,还上两堂军事课和作了一次时事报告,并介绍了他做统战工作的经验。彭师长的这种办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作风,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大四分校为培养干部还成立了一个青年队(亦称小鬼队)。1942年部队为加强战斗力,实行精兵简政,青年队的成员就是由彭师长倡议从精简下来的青少年中挑选出来的。四分校的学制原则上是半年一期,半年的时间是短暂的,特别是对青年队,学员年龄小,文化低,半年的学习时间显然是过于短促了。彭师长对于培养干部是有远见卓识的,他要求学校下决心用两年或两年半的时问去培养他们,最终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达到一个初级指挥员的标准。彭师长说:“青年人是我们的希望,一定要把青年队办好。”他每次来校检查工作,总要到青年队去看看。

  彭校长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常常说“我是一个军人”,实际上他不仅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而且他还是一位热爱文学艺术的军人,有人称他为“儒将彭雪枫”。他读过许多中外文学名著,重视文艺宣传,关心剧团工作,师部的拂晓剧团和学校的生活剧团所演出的大小剧目,他几乎全都看过。1941年下半年,学校的生活剧团排演了反映德国共产党地下斗争的大型话剧《自由万岁》。10月13日,在新四军成立四周年、四师东征三周年纪念大会上正式演出,彭师长观看了这次演出,赞誉剧团演出成功。他说:“这出戏演的特别好,服装和布景都使人耳目一新。”他建议学校奖励剧团每人一斤猪肉。剧团的同志们深知校长的赞誉和奖励不仅是对剧团同志们的,同时也是对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表扬。剧团将猪肉交给了大伙房,请整个校政治部的同志一同会餐。当时剧团都热衷于演大戏,例如生活剧团排演了曹禺的名著《日出》,拂晓剧团排演了《雷雨》和《原野》,彭师长说这些剧目虽然都是好戏,干部看了能够理解,如果给战士们看就不大合适了。他号召剧团要多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力求文艺大众化,生活剧团以民间戏曲形式改编的南阳曲子戏《良女劝母》和《柜中缘》,他看了非常高兴。

  彭校长教导大家,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要一致,行动要统一,上下要团结,反对个人称雄、独断专横,彻底肃清军阀主义残余。他号召全校全校干部要以整风的精神反省自己。1943年8月4日,学校召开全校军人大会,处理三中队一名毕业学员殴打炊事员的军阀主义错误,彭校长亲自参加了大会。他说:“对炊事员有意见可以提出,哪能动手打人?这种军阀主义残余的同志,到部队能当好指挥员吗?不要以为文凭到手就算毕业了,不行!不能毕业。,’他宣布将打人的同志留下来,继续学习改造。

  抗大四分校是一座革命的熔炉,在战争环境里诞生,在战斗中成长。1941年在反顽斗争中,5月3日,突然和国民党顽军两个骑兵团遭遇,在危急关头,校领导当机立断,命令第一梯队一中队担任阻击任务,牵制敌人,掩护校部和女生队转移。一中队大多是营连干部,其中还有少数红军干部,他们有的在人校前就跟随彭师长打过仗,在校学习期间又多次听过彭师长讲课,他们在彭雪枫和校党委的教导下,政治坚定、英勇顽强,在武器差弹药少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保证了校部和女生队的安全转移。最后全队一百多人,绝大多数同志壮烈牺牲,在抗大四分校的史册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1944年4月,党中央提出向河南敌后发展,控制中原的战略方针,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地区。8月15日,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率部誓师出征。正当节节胜利捷报纷传之时,我们敬爱的师长、抗大四分校校长彭雪枫,于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七岁。9月13日,党中央急电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任命张爱萍为四师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继续指挥路西部队作战。为了纪念彭雪枫,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政治部于1944年10月12日决定,将抗大第四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1945年2月4日,全校同志臂戴黑纱、胸挂白花到大王庄灵堂公祭彭故师长,向敬爱的校长告别。

  2月7日,四师和边区党政机关,在半城镇举行彭雪枫的安葬仪式。抗大四分校全体师生参加了追悼大会,向彭故帅长敬献了花圈、挽联和挽词,张爱萍师长恭读祭文,邓子恢政委发表了墓前演说,到会同志悲愤填膺,无不失声痛哭。灵堂前挂满了挽联,摆满了花圈,其中张爱萍师长的挽联上写着:“恨敌冠杀我战友,率全师为你复仇。”

  1945年3月24日,举行了庆祝抗大四分校成立五周年暨雪枫军政大学命名大会。会场两旁写着:“为创造干白个雪枫式干部而努力”,“发扬彭雪枫师长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冯文华副校长主持了大会,他号召全体师生要以彭故师长为楷模,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毕生为党的事业奋斗的精神;学习他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刻苦学习的高尚品德。张爱萍师长兼校长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说:“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仃动来悼念彭雪枫,为建设一个新的雪枫大学而奋斗!”雪枫虽死犹生,学校更名为雪枫大学,使其忠烈的名字永垂不朽!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