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人生华章 >> 正 文
胰岛素合成震动世界科坛
      作者:丁公量      日期:2006-7-10 13:58:51      

初进科学院  

  我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把我这个地地道道的“科盲”从部队调到了中国科学院这个高级科研单位里来工作。据说是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1964年6月,我先到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半年后,我到华东分院政治部当了主任。我没有读过大学只是在1937年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上海中法工学院,读了不到半年的法文预科,就参加了新四军。是不是这也算是擦到了一点大学的一边而调来科学院的原因。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如何开展工作,是我一个苦恼的问题。根据多年来党的教育和工作体会,办法仍然是两条:一是学习,二是调查。我先在有机所的集体宿舍里住了3个月,与研究生生、实习员同吃同住,这对我了解研究人员生活特点、思想情况帮助极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距离,大家能向我说些心里话后我就一个个实验室、课题组去看去听去问,向大家学习、请教。科学家很欢迎我这个外行领导去看看问问,非常诚恳朴实地向我介绍和解答。在这样的接触中,给我一个极好的印象:_家是非常讲究实事求是的老实人,这是他们在长期科学实验中养成的风格。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不少知识,逐渐懂得和_了科研工作中的一些特点、规律。  

一个认识上的变化   

  当时科学院里有个叫得很响亮的口号:“出成果,出人才”。这是一句很有分量的口号,是对科学家和党政工作人员有明确要求和目标的口号,是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的口号。但是,我所重视的只是与国防建设直接有关的军事科研成果,如对研制嘉子弹、导弹、火箭、卫星、高空摄影胶卷软片、代血浆等等的课题和成果,或对工农业生产直接起作用的应用研究和成果,如集成电路、红外传感、含氟材料、避孕药物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应该重视的。但我那时只是从眼前和近期的国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国防需要为着眼点的,而不懂得、不理解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作为高级的科研单位,还必须考虑从国家的长远发展、从战略上依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在国际前沿科学方面选择课题,进行竞争,由此能做出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发明和发现,出色的人才也就出来了。

  就在那时,我向各所的老科学家请教较多,也常与中青年科学家交谈。在他们的影响教导下,我逐渐理解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基础科学的研究就没有科学技术的真正发展,权威性的科学理论也就难以出现,国家、社会、人类就失去了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生活的动力。有机所所长汪猷同志很关心重视对国防、对工农业生产和药物方面的开发性应用研究,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许多重大应用成果。但他多次对我说:“如果没有长期的基础研究的聚存积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多项成果。基础理论研究往往要有几代人的研究积累,所以它是科技创新的后盾,也是经济发展的后盾,否则只能聚荣或热闹于一时,而没有后劲了。”

  在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往往在做实验时会出现偶然的突发现象,若善于抓住这种现象加以深人探索,可能会出地。好多人向我讲述了居里夫人发现铀的放射性的故事。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先生也给我讲过他自己的故事:他年轻时做实验,因事外出半天,回来时实验室里却烟雾弥漫,他以为除了事故,赶快观察,却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再经研究他发明了“黄鸣龙反应法”。之后,国外的教科书里介绍了他的这个方法。当然,这必须是有心人才能做到。

  关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这些道理,在科学家们看来这是常识。对我这个“科盲”来说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深感不懂装懂,眼光短浅,只重短期效益的幼稚可悲。   

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争论   

  1964年夏秋,分工由生化所负责的人工合成30肽B链在钮经义、龚岳亭等同志的努力下,首先取得了胜利,完成了合成任务,相继又做了人工B链与天然A链的胰岛素半合成成功。但是分工有机所与北大的21肽A链还未合成,正遇到困难。我初来乍到,作为有机所的党委书记颇为焦急。我听大家说过:胰岛素是蛋白质中最小的一种,是研究蛋白质人工合成的最好突破口。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开始提取到胰岛素,成为治糖尿病的特效药;1953年美国科学家合成9个氨基酸的催1955年英国科学家拆开和切割了牛胰岛素的两个链(A链l链)和各链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弄清了它的化学结构,他们都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已经过4年的艰辛努力,如能尽快工合成胰岛素,且与天然胰岛素有同样的活力,那当然是生命科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敲门砖,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将是一个极大的推进,对医疗与制药工业亦将有无法估||}的应用价值。这有多么大的鼓舞力啊!有人从恩格斯讲过的“生命是蛋白体存在的形式……”这句话里引伸说:“能人工合成蛋白质,再人工合成核酸,也可人工合成病毒等,将来就可人工会成细胞,也就可能合成生命了。”这些话对我这个进科研单位未久的人来说,就像孩童时期听神话故事一样,特别感到新鲜激动。据说国外也有两三家在做着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也许暗暗在做的还会有。这样,在世界科研领域里我们就有尽快争得金牌的责任了。

  我想首先要弄清楚有机所和北大的研究小组存在的困难是什么,问题在哪里。于是我去到该小组,分别找有机所的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和北大的陆德培、叶蕴华、季爱雪、李崇熙、施溥涛等同志,进行学习、探讨、了解。他们开始在合成路线上有过不同意见,初定的路线是先分别合成5肽和16肽,再连起来合成A链21肽。后来有同志提出来5肽是小肽与16肽的大肽,大小悬殊,在合成A链时会有较大的困难。经多次讨论,大家一致确定由北大的同志做9肽,有机所的同志做12肽。到1964年8月,虽然已各自合成了9肽和12肽,但当合成A链时却纯度很低,原因在哪里?多数同志认为是与氨基酸在实验合成之前所用的保护剂不当有关,需要变换改进保护剂,但汪猷同志不倾向变动,这个争论持续了一些时间。我当然没有水平去评论和辨别其中的是非,但我能够从汪先生的谈话中理解到他的含义。他是从偏重有机化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保护剂的,如果仍用原有保护剂而把工作再做得更深入更细致些,若还能使人工合成的A链获得较高的纯度,那对有机化学来说,也将是个可喜的发展。  

  这对有机化学家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想法,一个认真的科学家是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