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人生华章 >> 正 文
梅家祖孙三代为革命献身
      作者:赵荫华      日期:2006-6-26 15:31:41      

——记梅子明、梅竹樵、梅福星烈士  

  安徽滁州市是一个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不少人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而被人民政府授予烈士光荣称号。但一家有三代烈士的,只有凤阳县梅子明、梅竹樵、梅福星祖、子、孙三人。当年罗炳辉师长和谭震林政委说:根据地都能像梅竹樵一家,革命就会早日成功。

  梅子明,学名梅如亮,1884年生于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随父辈逃荒到凤阳县红心铺落户,曾帮人放牛、当长工,由于全家克勤克俭,才置了点荒滩薄地,生活便慢慢地好起来。梅子明未念过书,性情豪爽,爱交朋友,肯帮乡邻,好打抱不平。光绪末年,凤阳县衙门快班老总、绰号“草上飞黄二虎”,到红心铺催要捐税,与乡保孟广居发生争吵,并动手打孟。梅子明见黄欺人太甚,便出面劝阻,黄非但不听,反而恶语伤人,话出手到,劈面就是一拳。梅子明迅速挡开,并飞起一脚将黄踢死。梅子明在家呆不住了,便躲到滁县琅琊寺,跟达修当了4年和尚,学习了一些园艺知识和拳术;还俗回家后,在家发展竹子、梅花和果木树生产,同时还为乡邻提供树苗,使红心铺南面一带,竹茂树旺。在当时帮派盛行的情况下,梅子明参加了“安清帮”,代号“子爷”,后来成了头领之一,徒子徒孙上千人,其中有不少人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梅子明参加革命时已年过半百,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他身体好,精力充沛,思想敏捷,语言生动诙谐,兼之嗓音宏亮,讲起话来,男女老少都爱听,是一名出色的宣传员。淮南津浦路西路东的党政军领导都很赞赏他,经常带他到各地部队做报告。1940年10月,刘少奇同志在离开淮南去苏北之前,特地将自己的乘骑棕红色骏马赠给梅子明。为了帮助部队解决枪支和经费,梅子明到滁县琅琊寺,动员达修和尚捐献长短枪10余支,捐款近万元,支持新四军的抗日斗争。1941年梅子明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因其是“安清帮”首领,为便于做敌军工作,未公开党员身份,成了一名特别党员。平时他以民主人士出面,时而游说于地主豪绅和工商大户家中,动员他们出钱、出枪支持抗日;时而出入于敌伪据点,向伪军官兵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他们的出路,使不少敌伪人员弃暗投明。

  1941年9月18日,淮南津浦路西召开第一次临时参议会,梅子明被选为副参议长。1946年梅子明北撤到苏北淮阴时,被任命为苏皖边区参议会驻会常委。1 947年华中分局任命他为华中分局驻鲁办事处党委委员。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讨论通过,任命梅子明同志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委员。合肥解放后,梅子明已66岁高龄,考虑到他在园林方面有一技之长,任命他为合肥市逍遥津园林管理主任。不久,因积劳成疾于1950年8月25日病故。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念其功绩卓著,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梅竹樵,学名梅兆芹,1903年生,上过小学,幼时跟父亲学了一手好拳术。1932年夏初,经谢方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是支部宣传委员,后任区委宣传委员。8月,长淮特委委员刘小平叛变投敌,凤阳县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红心铺的党员张广林、张大桂、谢三和张大友等被捕,惨遭杀害,梅竹樵在乡亲掩护下幸免于难。后来敌人的追捕越来越紧,梅子明便把儿子送到滁县琅琊寺隐藏。1936年,梅竹樵化名常静回到家乡经营粮行生意,并不断打听红军和游击队的消息,期待党组织派人来。1938年2月,日军侵占凤阳县后,到处杀害中国人民。梅竹樵目睹这些惨状,心中无比愤怒,很快组织起一支几十人的抗日游击队,在红心、梅市、练铺一带活动,随着众多青年的踊l跃参加,游击队发展成游击大队。10月,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部闻讯后,派共产党员李永海到凤阳和梅竹樵联系,并担任抗日游击大队第1中队指导员。12月,新四军军部特务营侦察连副一连长陈云龙等人转战到凤阳,经人介绍和梅竹樵联系上了,在李、陈二人的帮助下梅恢复了党籍。梅竹樵组建的抗日游击大队,积极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第4支队组织和输送武装力量共650多人,受到领导的表彰。同时地方武装力量也进一步加强,打得敌人成天不得安宁。敌人十分痛恨梅竹樵,四处悬赏通缉,捉住梅竹樵,赏大洋五百元”,并要抓其全家。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闻讯后,立即派侦察班长张正涛等到红心铺,把梅竹樵家搬到驻在定远县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处。敌人到梅家扑空后,就放火烧了梅家房屋和竹园,又烧了梅竹樵丈人家的房屋,还把其丈人全家13口人都抓去进行严刑拷打,逼问梅家下落。梅竹樵的小舅子周国初不肯讲,当场被杀死;老丈人周汝田被活活折磨死。

  国恨家仇深深埋藏在梅竹樵的心里,进一步坚定了他革命到底的决心和更加顽强的斗志。1942年在定远县宋府集和日伪军作战时,梅竹樵的帽子被日军子弹打飞了,但他仍勇往直前,终于把日伪军打败;1943年冬在凤阳黄泥铺遭遇战中,日伪军兵力多,梅竹樵为了掩护战二L撤退,身上穿的军大衣被子弹打了几个洞,钮扣也被打掉了,但他沉着指挥,英勇作战,结果转败为胜。人民群众称梅竹樵是“梅大胆”,敌人一听说“梅大胆”来了,都吓得胆战心惊。梅竹樵在当县长时,亲自把风阳县东南乡的几个有名士绅孙少亭、张恒之、梅铨民、邓敬禹、肖兰亭等都动员出来参加工作,分别安排他们当乡长、区长和县参议员,团结了一批抗日力量,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梅竹樵牺牲的情景也是令人敬仰的。1947年7月20日,他率豫皖苏三分区支队在亳县观音堂李基楼与国民党正规部队遭遇,因敌众我寡,被敌重重包围。在突围时,马夫张传道腿上挂彩,不能走动。梅竹樵为保护伤员,把坐骑让给张传道,自己在后面掩护部队突围,终因弹尽无援,身上多处负伤,为了保持革命气节,他用最后一颗子弹献出自己的生命,时年44岁。

  梅竹樵之子梅福星,13岁时到新四军5支队培训班学习。他聪明好学,十分勤奋,深得教导队领导的喜爱和同志们的称赞。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第5支队第8团任青年于事。他能歌善舞,又善于团结和帮助青年战士,是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不久,他被调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处工作。1940年夏,梅福星跟随参谋长赖传珠到淮南津浦路东视察,在从洪泽湖东南沿的蒋坝经三河南下时,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死,时年仅15岁。

  为了纪念一家三代烈士,1951年4月,党和政府把梅子明、梅竹樵、梅福星三人的遗骸都移葬在家乡凤阳县红心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黄岩为三烈士写下了碑文,以教育后人。(梅竹樵女儿梅福林同志提供材料)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