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2016年学术年会专辑 >> 正 文
用《红色传承》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余江如      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影视工作组      日期:2016/12/30 10:14:11      

——上海电影学院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记实

  为了弘扬我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的斗争中创立的革命伟绩,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铁军精神、抗战精神,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联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与传媒系,组织研究生创办电视栏目《红色传承》,从2013年开始,期间,在研究会专家和大学老师的带领下,组织200多名研究生先后分30多批赴全国30多个红色革命纪念地和烈士陵园实地拍摄采访,总行程近20万公里,采访了20多位健在的老红军和新四军老战士,五十多位革命前辈的子女,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系列电视专题片。迄今已完成系列电视片25集的拍摄制作,其中已播出《新四军将士风采》15集,即将播出《长征的故事》10集。同时正在创作的节目有25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上得到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红色传承》节目对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积极作用。

  让红色文化走进高校

  2013年4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影视工作小组余江如同志主动联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全媒体实验基地主任王晴川老师(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介绍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近十年来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并创作系列电视专题片《将士风采》的情况,提出红色文化传承与大学影视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创意,希望组织学生参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坚持多年的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历史抢救与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拍摄创作。经交流,王晴川老师非常赞成这一创意并及时向上级汇报,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以及学院党委很快批准。创作活动于2013年5月正式启动。之后又与上海电视台旗下的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和上海教育电视台达成共识,通过主流电视媒体传播创作的节目,文广互动公司将点播专辑命名为《红色传承》,意在通过历史研究、专业教学、作品创作、节目生产的有机结合,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海教育电视台将电视节目安排在黄金档《常青树》栏目中。

  在创作过程中,中共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上海电影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们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从2013年到2016年四年间,已有四批近200余名研究生参与了50集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值得感动的是,参加创作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外出采访和拍摄的时间大多以暑假为主。例如《长征的故事》创作组采访和外景拍摄工作,先后分赴湖南、江苏、安徽、四川、贵州、北京等地采访。为了节约经费,同学们都是坐十多个小时甚至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住宾馆有时三个同学挤在两张小床上。他们不拍高温酷暑、蚊虫叮咬,在旷野、烈日和风雨中努力工作,他们将这一创作活动当成心灵加体质的历炼。

  努力的行动获得丰厚的成果。2014年我们创作播出《将士风采》五集介绍老红军洪明贵、胡绵弟(2015年10月去世)、胡守富和八路军老战士贾德发、新四军老战士闫成贵等。2015年又创作播出《将士风采》五集。上述十集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拍摄,确保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对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提出的,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完成总数70集系列电视专题片《将士风采》的任务。

  2016年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3月份,上大上海电影学院2015届新闻与传播系五十多名研究生在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老师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影视工作小组成员、学院客座教授余江如的带领下,组成十个创作小组,积极创作并即将播出十集系列电视专题片《长征的故事》:第一集、迎战围剿;第二集、长征序曲;第三集、浴血坚持;第四集、长征先锋;第五集、冲出重围;第六集、雪山皑皑;第七集、走出绝地;第八集、胜利会师;第九集、绝地拼杀;第十集、红军巾帼。

  为了迎接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八路军成立80周年,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2016年下半年王晴川老师和余江如理事在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和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带领新入学的2016届新闻与传播研究生提前启动二十集《新四军对日伪作战战例选》的创作。同学们争先恐后报名,分成二十个小组,在一周内迅速完成剧本撰写,然后立即分赴各新四军抗战旧址进行实地采访拍摄。现已完成前期工作。

  与此同时还进入五集《将士风采》的选题、撰稿等前期工作。五集选题是:老红军孔诚(采访后一个月去世)、健在老红军张力雄、健在新四军老战士阮武昌、健在新四军老战士朱新祥、已故新四军老战士夏光。

  联合组织研究生创作红色题材的电视专题片的意义深刻。

  通过采访老战士以及老战士后代,收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史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8000多的会员中,亲历革命战争的老战士占四分之一,为红色题材的电视专题片提供了丰厚的人脉资源,三年来,完成的采访有:(1)采访老红军战士洪明贵;(2)采访红军战士孔诚;(3)采访红军女战士杨曾鹏、梁金玉;(4)采访老红军周子昆、何子友的女儿周泾民;(5)采访粟裕大将的儿子粟戎生;(6)采访邓子恢的儿子邓淮生;(7)采访叶飞上将的女儿叶崴崴;(8)采访陈丕显的儿子陈小津;(9)采访开国将军杜平之子杜绍平;(10)采访开国将军张吉厚之子张延平;(11)采访开国将军乔信明之女乔阿光;(12)采访开国将军刘毓标之子刘华苏、刘华建;(13)采访开国将军罗维道之女罗愤;(14)采访开国将军刘文学之女刘晓雯;(15)采访开国将军林胜国之子林陵;(16)采访开国将军之子张晓宇;(17)采访开国将军余光茂之子余江如;(18)采访十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红军后代邓玉萍;(19)采访开国将军张藩之子张如宁;(20)采访开国将军彭德清之女彭平平;(21)采访开国将军周纯麟之子周善明、周善新;(22)采访开国将军戴克林之子戴国建;(23)采访开国将军程业棠之子程军;(24)采访开国将军刘飞之女刘凯军;(25)采访开国将军饶子健之子饶康宁、饶江宁;(26)采访开国将军蔡永之子蔡明远;(27)采访开国将军陈士法之子陈经海;(28)采访开国将军何以祥之女何晓鲁;(29)老红军洪明贵、(30)老红军胡绵弟(2015年10月去世)、(31)老红军胡守富;(32)八路军老战士贾德发;(33)新四军老战士闫成贵;(34)地下党员刘燕如;(35)新四军老战士丛远宽;(36)新四军老战士阎道彰;(37)新四军老战士陈尔胜;(38)八路军老战士杨在春。

  学生在业务上经受了一次艰苦的历练。创作是一个多种环节多项程序的工作。包括:查阅大量资料、编写剧本和分镜头本、采访、外景拍摄、搜集镜头资料、剪辑、配音、特效。许多同学第一次做红色历史题材的电视作品,面对他们的使许多要解决的问题,许多要克服的困难。

  2013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老红军胡绵弟》创作者罗闽儿说:业务方面:第一次完整的体验一次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从前期准备,到采访,到写稿,到配音,到剪辑。每一个环节都亲身参与,让我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审视创作过程,也审视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最终参与的主要是采访和写稿环节,真正体会到了写稿并非纸上谈兵。亲历现场,重走红军路,亲身体验拍摄,这种种经历,才能够对这段历史有真切的认识,才能够把历史有血有肉的在稿子中展现出来。这种体验是单纯的书本学习中无法获得的,非常珍贵。

  2013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新四军老战士闫成贵》创作者李晓涵说: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众多历史纪录片、老电影,浏览查阅了大量历史史料,对闫老所讲述年代先有一个整体观,之后在对闫老的访问中,才能抓住重点,讲好故事。在撰写分镜头脚本时,我也学习了很多优秀纪录片解说词的写法,经历过老师和创作成员的若干次开会讨论修改,终于定稿。后期剪辑过程中,我更是经历了一场历炼,不仅对镜头语言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更是对口述史纪录片的制作有了更深的见解。

  2014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地下交通尖兵刘燕如》创作者令孤祯说:拍摄红色传承系列专题片,可以说是我进上大后第一次系统的训练。从前期的脚本编写到中期的采访拍摄再到后期的剪辑制作,每一个环节都给我很大的锻炼。对我来说,特别是后期剪辑制作上能力的提高。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所以该专题片的制作对我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014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军歌嘹亮陈尔胜》创作者史洁说:拍摄新四军老战士的片子是我研究生期间第一次全部参与了前期策划,拍摄,剪辑全过程的一次实践,所以对于自己能力的提高和收获方面是非常多的。一、采访方面。通过拍摄纪录片,更加深入的体会到挖掘人物故事的重要性,首先需要一定的采访技巧,既要擅于倾听又要擅于引导,在采访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清醒,明确自己的采访意图,对采访者讲述的故事性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感动到自己的故事,才有可能会感染受众。二、拍摄方面。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是处于不断摸索和提高的过程。第一次去拍摄后,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背景的选择,光线的问题,小到小蜜蜂的放置等等,我觉得这是学习能力最深刻的方法,实践,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所在,这样记得最为牢固。我现在对于,拍摄采访的技巧和禁忌仍然记得很清楚,切忌背光拍摄,背景力求干净,掌握背景虚化的技巧,声音采集的确定等等。三、剪辑方面。我们组的片子是由我负责剪辑的,剪辑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在查找素材的时候,要学习一些转码,下载网上素材的技巧。在剪辑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剪辑规则,声音处理的技巧,片头制作的技巧,字幕添加的技巧等等。还有就是细心和耐心,因为一帧的空缺或者没有处理好,都会出现跳帧的情况,所以剪辑完工后还需要反复的检查。

  使学生普遍受到一次切身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3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老红军洪明贵》创作者陈颖说:加入红军王老师和余老师拍摄老红军小组,这应该是我研究生期间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从小听长辈讲红军的故事,可从未亲身经历过,无法感同身受。可在采访几位老红军过程中,他们能把战斗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描述得如此清晰,我也仿佛自身其中,回到了他们的那个年代。当然,跟着拍摄组采访、剪辑、最后成片的这一年多中,自己的采访思路、写稿思路也拓宽了,不仅仅是叙事性的,倒叙、讲述的方式也是很适合纪录片题材,在研究老红军题材的作品时,对红军的历史也开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013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老红军胡绵弟》创作者罗闽儿说:精神方面收获是,不论我之前受过多少红色教育,看过多少或热血沸腾或感人至深的战争片,都不及这次亲身采访,亲历当年战争现场给我带来的触动大。老红军爷爷们虽然年事已高,但聊起那段历史总是精神矍铄,每每听到他们或哽咽或高亢的叙述,我才真正感受到那段历史给今天留下的鲜活印记,从内心深处想把这段历史复述出来,告诉他人,传承下去。

  2014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地下交通尖兵刘燕如》创作者令孤祯说:通过与革命老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深知如今国家的繁盛与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用血淋淋的过去换来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前辈们能有那样的决心与醒悟让人不得不佩服。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向英雄致敬!

  2014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军歌嘹亮陈尔胜》创作者史洁说:我觉得拍摄纪录片最大的感受是对红色情怀的敬仰,我们拍好陈尔胜片子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问我片子做得怎么样了,我去送片子的时候,他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我觉得他们其实是特别需要被时代记录和铭记,这些细节让我觉得能为他们的革命情怀做点什么特别有成就感,很有意义。

  2013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新四军老战士闫成贵》创作者李晓涵说:我有幸参与了新四军老战士闫成贵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热血燃烧的年代,让我不仅熟练了电视制作的业务,更是在思想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让我对和平年代更为感恩和珍惜。很幸运能在学生时代参与该系列纪录片的制作。我们当代学生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以为和平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概念中没有以往老一辈的信仰和热爱,所以,该系列纪录片的制作才如此重要和必要。能参与口述史记录的老战士渐渐地将离开我们,他们身上的故事和精神也就随之而去。趁着他们还在,让世人记住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形象以音像的形式留存下来,供后人学习和借鉴,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我们作为该系列纪录片的参与者,聆听一个故事,就打开了一段历史,让我们了解历史,正视历史,珍惜和平,感恩革命前辈用热血和牺牲为我们带来的生活。努力学习,拓展业务,提升技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015届研究生、电视专题片《长征的故事第八集胜利会师》创作者刘洋说:“虽然不曾经历,但我们却从没忘记。扛起摄像机、踏上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沙场、倾听革命后代讲述他们先辈的红色记忆,只因为纪念才是最好的传承。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在路上。”

  开创了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媒体播出三方合作的新型模式。成立已有三十七年的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有关于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坚持八年敌后抗战、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展以及解放战争华中野战军丰富的历史史料,这些史料是宣传和创作革命文化作品的雄厚资源。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具有一批年富力强、创作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批批研究生和大学生是挖掘珍贵历史史料、创作革命文化影视作品的生力军。主流媒体的支持和参与为传播弘扬革命文化搭建了传播平台,更加激发了研究生和大学生们的创作积极性。自2013年起至2016年止,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专门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开设的栏目《红色传承》已上线十二期。《长征的故事》拟于2016年底完成。已经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节目完成后,将在上海教育电视台首播。此外,还将在东方有线纪实频道,通过网络点播平台滚动播出。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尤其是研究和宣扬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的学术团体,只有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成果,才能为广大青年人所关注。

  电视系列专题片成为持久耐用的红色精神文化食量。

  无论《将士风采》还是《长征的故事》,其作品的生命力远远超过影视剧。不仅主流媒体播放,新媒体传播,网络也在上线传递。更值得令人鼓舞的是,各院校学生讲坛都喜欢结合视频播放来听讲座,2015年的抗战70周年活动,不少院校的报告会都在会上播放了《将士风采》片段,今年长征胜利80周年又有院校播放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曾经拍摄的老红军专题片。就连上海电视台这样的主流媒体也会为了制作一档重要节目来要取节目素材。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