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研究动态 >> 正 文
新四军老战士、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地方系列节目作首场开讲
      日期:2019/10/21 15:17:4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中央电视台(CCTV1)推出全新节目模式《开讲啦》+地方系列,首站选择在上海,录制嘉宾是新四军老战士、著名作曲家吕其明。9月28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上海。

  吕老今年已经90岁高龄,这首《红旗颂》他用了54年时间反复打磨可以说是倾注了半生心血!对于年轻时的吕其明来说,为红旗作曲是一个牵挂多年,但却一直不敢动笔去写的心愿。

  “我自己是在红旗下长大,千百万的人民为了中国的解放献出了生命。这个红旗上有千百万烈士的鲜血,也有我父亲的鲜血。”“红旗是胜利的象征,只要有革命者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飘扬!”

  吕其明1951年调到北京工作了四年。每年的“五一”和“十一”都要参加游行,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当时的场景,大家都是热泪盈眶,高呼口号,这种情感一直铭刻在他心里……在老前辈们的鼓励下,吕其明一鼓作气,开始作曲!

  为了体现歌颂红旗的主题,吕其明选用了国歌的第一句。

  七天时间,吕其明完成这部作品,在1965年“上海之春”的开幕式上,《红旗颂》一举获得成功!从此便传遍了大江南北……

  但这首曲子并没有到此定稿。吕其明回过头再听,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他想要修改,为了不破坏大家心中对于《红旗颂》的印象,他放慢节奏,用一种切香肠的方法,一点一点地修改。有些地方是改一个小节,改一个音符,或者这一段十几个小结的和声重新写。

  好比一个雕塑家,创作出一个作品,要用砂纸慢慢地打磨。吕老这一打磨就持续了整整54年……

  这么一直修改,对演奏者来说也是个难题。对此,吕老这么回答:演奏有一种习惯,熟悉了以后,他就觉得这个很好,到了那儿,他习惯性地就演奏下去了。但是对于作曲家来讲,要根据自己的标准。我改到什么情况底下,符合我自己的标准。

  今年五月份,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红旗颂》的定稿版总谱。吕老说:从此不改了,就这么定了!

  小撒开玩笑地问:您确定真的不改了吗?吕老笑着回答:不改了,真的不改了,真的不改了!

  哈哈哈,吕老也太可爱了吧!

  除了《红旗颂》,吕老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比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他还为《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等200余部(集)电影、电视剧作曲,创作了300余首不同体裁和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

  之所以这些作品在几十年以后,还被大家所熟知,吕老认为是生活给他的感受。他经历过抗战年代,看到过战士们奋勇杀敌。他也因此有了一个体会:“越是扎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

  如今这个时代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精神产品,它也成为了一个商品。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吕老这样告诫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你写作品的时候,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我就希望我们年轻的作曲家们写东西的时候,多考虑一点人民,多考虑一点祖国,多考虑一点自己的责任。

  这些天,《红旗颂》一直在脑海中徘徊,每当听到它开头的旋律响起,内心总会激动不已,而后面舒缓的片段又会让人热泪盈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触?小撒给出答案: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革命年代,但是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是那个年代所有的先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

  在演讲最后,吕老跟大家分享了一段话。

  “今天我们相聚在游船上,忽然使我想到,我们伟大祖国就是一艘雄伟的巨轮,穿越了70个春秋岁月,一路上虽有艰难险阻、狂风恶浪,都被我们的党战胜,被我们的人民战胜。

  70年又是新的起点,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必将抵达更辉煌的理想彼岸!”

  再来听一遍《红旗颂》,依旧感动不已,感谢吕老为我们创作出这一部不朽的作品,让我们听到乐曲的旋律,就能体会到先烈们英勇、奉献的精神。

  浙东浙南分会的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老战士郑放宇的第三代、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飞行员、29岁的郑建敏作为青年代表参加了节目录制。与吕其明爷爷在节目中互动交流,获益良多。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