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市会动态 >> 正 文
社联第十五届学术活动月我会召开伟大建党精神与新四军铁军精神研讨会
      日期:2021/12/31 12:31:24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四军的故事,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11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学会联合举办了“伟大建党精神与新四军铁军精神”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五届(2021年)学术活动月的学术年会。来自高等院校、新四军研究会、新四军纪念馆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云、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在会上致辞。与会学者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层次和现实意义、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铁军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生成、建党精神与铁军精神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梅兵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00年来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他们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华中敌后抗日战场具体的体现和发展延续,是革命加拼命强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新四军将士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筑就的铁军精神不仅激励了一代代中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抛洒热血,也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和弘扬铁军精神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应有之意。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当中尽管因时因地因人因势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的形态各异,凸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伟大风范。它的思想本质、精神的内涵,政治品格,理论的特征,这些是相通和一脉相承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造就的伟大的品格,深深的融入了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当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不懈的动力。铁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延伸的一个光辉的结晶,铁军精神包括追求真理,坚持理想的探索精神。不怕牺牲,无私服务的奉献精神,服从命令,听党指挥的自觉精神,同仇敌忾,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仆後继,热血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忠诚,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等等,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敌后抗日的时空背景下的发扬光大。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在致辞中指出,铁军精神起源于光荣的北伐时期,践行于不朽的抗战岁月,也传承于艰苦的建设阶段,弘

  扬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听党指挥,铁的信仰;报国为民,铁的担当;逆境制胜,铁的意志;集中统一,铁的纪律是铁军精神的精确描述。铁军精神在很多地方是一脉相承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个光辉而生动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铁军精神在上海的解放、建设、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个阶段的主题发言分别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陈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新四军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曹景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作了《提高建党精神宣传、研究和实践重大意义的认识》发言,他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同时又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很有必要从伟大建党精神特征上提高理论研究意义的认识。从建党精神的地位上来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建党精神的功能上来说,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历史进程构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锤炼了鲜明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既是理论研究的重大命题,也是重大的实践命题。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实践当中形成的成果,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伟大建党精神要加强理论研究,要努力的付诸于实践,要强调它的实践意义。道理很简单,精神的价值在于为实践提供力量的支撑,伟大建党精神从内涵上来讲就是理论概括,实质上来讲就是实践指南。我们要更加注重怎么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作了题为《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发言,他说: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在全面抗战中,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浴血奋战,顽强拼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建党精神指引下,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继承发扬了叶挺独立团、红四军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革命精神,用热血和生命锻造了新四军铁军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种伟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铁军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听党指挥、坚守信念的军魂意识;忠诚使命,救国为民的宗旨情怀;英勇善战,奉献牺牲的钢铁意志;团结一致,严纪守法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进取精神。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阮武昌作了题为《弘扬建党精神和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发言。他说: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在全面抗战当中不谓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浴血奋战,顽强拼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不朽的功勋。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广大指战员继承发扬叶挺独立团、红四军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精神,用热血和生命锻造新四军铁军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当中一种伟大的精神,必须大力的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和铁军精神成就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征程当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和弘扬这两个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让我们的党青春永驻,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对如何深入建党精神作了即席发言,他说:一是要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在我们精神谱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纲,又是一个核,是中国共产党整个精神谱系的精神要义。二是要紧密的结合百年党的伟大历程和伟大实践展开研究。这是因为伟大建党精神是实践的产物,同时又指导实践。三是要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核心可以概括为立党为公,服务人民。我们共产党是为公,包括为中华民族谋解放、谋幸福、谋复兴。共产党没有私利,这一点上,我认为这个一定要把握住,我们的信念对党忠诚,首先是这个公。四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研究的重点。

  华东理工大学杜仕菊作了题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情怀》的发言。她说: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崇高情怀。从本质上说,忠于党与忠于人民是一致的,忠于党寓于忠于人民之中。

  《解放日报》的资深记者王多作了题为《关于伟大建党精神逻辑层次的思考》的发言。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层面是非常清晰,一是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这个是从思想和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认识。二是可以从实践层面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加以认知。三是要从对外层面上认识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四是从对内层面上认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主任兼《宣言》展示馆党员服务队指导教师周晔在题为《学习总书记给两个‘90后’群体重要回信精神,培养党的精神谱系忠实传人》的发言中表示,两封回信收信人身上都流淌着沪上党的红色血脉,意味深长;回信选择在建党99周年暨百年党庆倒计时一周年和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前夕,立意高远;收信人的年龄跨度从而立之年的党员青年到期颐之年的新四军老战士,意蕴深邃;两封回信高度肯定陈望道和新四军老战士们践行的伟大建党精神;最后都归结在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5层含义相辅相成,使得两封回信相互衔接,融会贯通。

  新安旅行团纪念馆的顾学让馆长作了题为《新安旅行团在党旗下成长起来的一支铁军》的发言。他说:1935年10月10日,在江苏省淮安县河下镇成立了新安小学。他们利用放映抗日电影,宣讲抗日主张,高唱抗日歌曲,编辑出版刊物,表演歌舞剧,写标语等方式发动民众,组织少年儿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上海、武汉、桂林,大西南、东北解放区等地留下他们活动的足迹。新安旅行团是中国第一支唤醒民众,抗日救国为主要的团体。新时代的广大青少年应该向新安旅行团一样,团结互助,自主管理。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孙志军馆长作了《新四军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很好地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发言。他说:茅山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茅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性的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独立自主的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并在这个斗争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经过艰苦卓绝的复杂环境磨砺了一支铁军队伍。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童志强同志作了题为《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一支部队》的发言。他认为,国共两党围绕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谈判过程,中国共产党代表一直坚持由共产党人领导这支军队。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下山集中改为新四军的番号,不是被国民政府收编,更不是投诚国军,部队的性质从未改变,各级干部均受中共指挥和直接的调派,这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部队。脱离中共十年之久的叶挺,也是应召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之后才得到中央的认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十分重视党的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丁晓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徐光寿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于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张远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郝宇青教授、上海商学院的陈志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邬正洪教授先后发言。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