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4 月 28 日在复旦大学召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出席并致辞。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海军舟山基地原政委刘苏闽少将作了题为“重温《共产党宣言》,坚定理想信念”的主旨报告。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警备区原副政委、新四军老战士阮武昌将军作了“坚定理想信念,笃定笃行跟党走”的发言。新四军老战士、海军东海舰队原上海基地副参谋长鲍奇将军、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玉刚出席。研讨会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挥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公安学院等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大会主题,分别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与上海的建党活动等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同济大学教授唐培吉作了学术总结。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得以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雍指出,《共产党宣言》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科学分析了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用明确的语言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的界限;制定了共产党的策略原则。《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原则,也是我们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来源。邵雍认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就是关注和回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奥妙所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博士着重分析了《宣言》中“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奋斗”的理论精神。他指出,《共产党宣言》宣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他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幸福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相关学说的中国化和具体化,坚持人民为中心并把奋斗这一实践命题引入了幸福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实践和客观感受的统一、实现目标和实现途径的统一,开辟了这一理论的新境界。 周晔强调,4月27日,复旦大学隆重集会,以“信仰之源·真理之光”为主题,纪念《宣言》发表170周年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校党委书记焦扬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体复旦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新闻学院在次日举行学术研讨会,就是贯彻讲话精神、响应焦扬书记号召的具体举措之一。 《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固本之道。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教育感召下,中国一大批先进分子走上革命道路,为实现远大理想砥砺前行、不懈奋斗,深刻的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面貌。我们可以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找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去咀嚼《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内涵,是帮助共产党员接受精神洗礼,坚定信仰信念的强基固本之道。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少将在主旨报告中就如何坚定理想信念,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打牢坚定理想信念的根基;二、领悟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三、认清关于共产党的先进性特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品格,在与时俱进中实现理想信念的升华。他认为,理想信念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特质,是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决定每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不仅包括了党的崇高理想和党的指导思想,也包括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伟大事业的执着追求。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新四军老战士阮武昌将军在发言中和大家一起回顾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是怎么样纪念马克思的生日的,以及纪念活动产生的影响。他说,为什么当时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人们心目中有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呢?因为别的什么主义都不灵,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别的什么道路都走不通,只有马克思指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让人民打碎肩上的枷锁,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他亲眼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斗争的伟大胜利,从而对自己未来的道路作出了“抉择”,这就是决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信仰,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一旦作出了这样的抉择,就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并且在各个方面实践自己的誓言。他还强调,自己虽然已经是耄耋老人了,但是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央政治局重温《共产党宣言》时所说的,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在奉献了青春和壮年之后,再奉献自己的晚年,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竭尽自己的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剑雄副教授着眼于当代大学生,作“今天如何引导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发言。他认为,第一,通过历史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二,通过现实来启迪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三,从比较中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教育是共产主义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不能停歇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引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显得尤其重要。 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与上海的建党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用粽子蘸墨汁吃的故事,强调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复旦大学霍四通副教授在题为“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与上海建党活动”的发言中指出,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建党进程、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具有极为深远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他认为,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当时就被视为建党的必要准备工作。对《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学习和研讨不仅促进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而且直接促成了早期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上海不仅是党的诞生地,是孕育《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摇篮,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陈望道先生之子、复旦大学陈振新教授也作了“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言,讲述了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他认为,陈望道通过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以后,从一位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热血青年成了一位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最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信仰。他的这种信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他从事的爱国、爱民的社会活动中展现出来,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他从事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中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成了陈望道一辈子从事一切工作的指南。 |